车轮滚滚

标签:
杂谈文学/原创 |
分类: 散文随笔 |
今年是建国六十年,媒体都在大做文章,本人也被要求“放歌六十年”。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说俺没看到六十年的变化,而是不易写好。想来想去,写了这么篇东西,算是完成作业。为了好看,俺还费气巴力地配了图片,请各位欣赏:)
现在出门,多数时候我都会选择飞机,腾云而去,驾雾而归,省时省力。但若要盘点一下这几十年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最多的,还是地上跑的。可谓回顾所来径,车轮滚滚。
生平第一次出门,坐的就是长途汽车。
1958年夏,当了“右派”的母亲要去“劳改”,只好把我送到乡下托付给奶奶。她左手挽着包袱右手抱着我,乘长途车从杭州到绍兴再到嵊县。那时我三个月,在嵊县的崇仁古镇一待就是三年。走的时候,叔叔推着独轮车把我和母亲送到车站,我坐一边,行李坐另一边,独轮车辗过古镇青石板路的声音一直在我的想象里存活着。(能找到这张独轮车的照片真不容易)
独轮车应该是我坐过的第二种车。
之后我很快坐上了火车,一个轮子变成几十个轮子,母亲带着我和姐姐,迁徙到了父亲工作的石家庄。一辆军用大卡车把我们一家和简单的行李拉到父亲的学院。
火车和“大解放”成为我坐过的第三种和第四种车。
然后才是两个轮子的:母亲从杭州带到石家庄的一辆女士自行车。那辆车很重要,因为我们住在郊区,一到周末,父母就把需要买的东西开好单子,其中一人去市里买回来,大包小包的,管一个星期。经济拮据,我们不可能一家人去逛街。
有一回父母突发奇想,要骑车带我和姐姐出门游玩儿。父亲借了辆男式自行车,他搭我,母亲搭姐姐,一家四口去正定看大佛。从石家庄去正定,说近也有二十多里路啊,父母硬是用自行车带着我们姐妹俩旅游了一回,往返70公里,真了不起,那应该是最早的“自驾游”了吧?
姐姐上中学后,自行车便成了她的交通工具,她每天骑车去学校,早出晚归,自行车后面夹着饭盒,看上去很潇洒。我羡慕得不行,也想骑,可她碰都不让我碰,一气之下,我在她骑车的时候,冲上去扭车钥匙,只听咔嗒咔嗒一串的响声,卡断了好几根钢丝
——此行为完全属于发泄,损人不利己,挨一顿臭骂是必须的。
在石家庄我还坐过一种车,记忆非常深刻,马车。我相信坐过马车的人一定很少。我们院外的马路是名副其实的马路,每天都有马车来来往往,一匹或两匹马,拉着大板车,上面是粮食或者蔬菜,碰上空车的时候,我们就跳到板车后面捎个脚。遇到脾气好的车把式,笑笑而已,遇到倔头倔脑的,就会用各种办法把我们颠下来,甚至甩鞭子把我们抽下去。我的胳膊就曾惨遭鞭挞。那马一边走,还一边厥尾巴拉屎,我们学农的时候,就跟着马车跑,捡起那热乎乎的粪,攒起来送到农村。
1997年我重返石家庄时,院外的路上已看不到一辆马车了,全是机动车。在速度加快的同时,噪音和危险也大大增加。(马车的图片太难找了,下图太过漂亮,上图车是对的,却没有马。)
后来我们搬到山城重庆,自行车用不上了,我和姐姐都只能走路上学。偶尔去市中心,就坐大卡车,父亲部队里施工用的那种,而且都是站在车厢里,风吹得脸颊生痛。虽然从我们住地北碚到重庆市区,车票也就两三块钱,但对那时的我们家来说,也是大钱。
这样一直到大学毕业,我才学会骑车。
平生的第一辆自行车,是部二手的飞鸽牌,墨绿色。那时候买自行车要凭票,只好买二手货。我当时在成都郊区工作,每个周末骑车进城,往返也得三十多里路,全是走异常拥堵的大件路,与大货车拖拉机并肩前进。不过有爹妈的勇敢精神垫底,我就这么往返了三年。(我那辆没那么漂亮,大概就这样,因为我不会从后面上车,所以只能骑女式车。)
生孩子的时候,我坐过一种很特别的车,成都人称之为偏三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成都满大街都是那样的车,就是在自行车旁边安一个独轮车,专门用来搭老婆孩子,所以该车也被叫做“粑耳朵车”。我到快生产时,丈夫也勉强安了一个(没面子啊),我有幸坐过两回。等我一完成生产任务他赶紧拆掉,难看啊。(下图红色的就是所谓的老人车。)
有“偏三轮”肯定就有“正三轮”。那个时候成都的出租车少,公交车也少,“正三轮”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正三轮的车价与出租车不相上下,很贵。这样一来,偏三轮很快走出家庭,成为运输工具,同样的路程,正三轮要10元8元的,偏三轮给2、3元就够了,差距很大。偏三轮里还有一种老人车,就是小三轮,我也坐过,价格跟偏三轮差不多。还有一种被称为“火三轮”的,就是机动三轮车,我也坐过,速度比三轮快,也便宜,就是噪音大,且不安全,很快被取缔了。
现在成都街上已经看不到三轮车了,更看不到“偏三轮”“火三轮”了,老实说,虽然看着体面,却没有那个时候方便。
对了,还有摩托车。
我第一次坐摩托车是当兵的时候,营里有一辆军用摩托,三个轮子那种,很庞大。负责开摩托车的老兵是个湖南人,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机要员吧?我上大学离开连队时,是他送我去火车站的。我坐在侧面那个兜里,感觉很稳当。后来又体验了两个轮子的,就不一样了。(右图即我坐过的三轮摩托车的样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省作协在郊县开会,我搭了一位作家的摩托前往。那辆摩托车是他用稿费买的,算是早期的“私家车”雏形吧。当时是黄昏,沿途炊烟袅袅,“迎面吹来凉爽的风”,几十里路,一个小时就到了。留下了颇为美好的记忆。
这种车我至今没骑过也没坐过。但常常在路上被它吓着,它速度快,却没有声音。电动车发展太快了,已经多过脚踏自行车了。许多上班非常远却买不起车、或不方便赶公共汽车的人,都愿意选择它。只是,安全令人担心。
现在说汽车。
首先是北京吉普。70年代的兵没坐过北京吉普的恐怕很少。我曾坐北京吉普在西藏边关跑了多次,90年代。那时路很颠,灰很大,吉普车密封不好,我坐在车里必须用纱巾当口罩捂住整个脸。但下车时,鼻孔里仍是满满的灰尘,沙眼也更厉害了。有时候坐的还是方屁股北京,得横着坐,很不对劲儿。后来部队条件好些了,北京吉普逐渐被各种越野车代替,有国产的山鹿,燕京,还有日产的三菱、丰田等,2005年我再去西藏时,看到路上跑的全是高档越野车,一辆北京吉普都看不到了。(右图为北京吉普212,我坐着它在西藏跑了几千公里)
奇怪的是,这辈子第一次坐轿车的记忆完全没有,第一次坐地铁的记忆却很深。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地铁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氛围,让我喜欢,我后来出差去北京,总会坐一次。
那时到北京出差,要么选择地铁,要么选择“面的”,黄色的中巴,上哪儿都10元,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行走,实在是很实惠。打小出租的话,随便去个地方就得二三十。不过“面的”没存在几年就被取消了,大概有损首都的面子。现在的北京出租车不但全是轿车,而且还尽是好轿车,让老百姓望而生畏。
多少种车了?有点儿数不清了。
如果说得再细一点儿,去旅游点我还坐过电瓶车和缆车。不过缆车比较特殊,没有轮子,基本上悬在空中,说它是陆地交通工具好像不准确,但说它是空中的,又太低空了吧?
火车里,我还坐过D字头,即动车组,速度的确是快;当年我从上海到杭州要4个小时,现在2小时就到了。
随便这么一盘点,至少有20种了吧?
好像在我们国家已经有的车种里,我没坐过的大概就是磁悬浮了。这个也不难,找个机会坐一回就是了。
我没有查过我们国家的汽车人均拥有量,只要看看每个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就知道发展有多快了,连我这个从来没想过要开车的人也学会了开车。更多的城市已经开始把轮子滚入地下,造地铁。
从车轮子的变化,最能看出我们国家的变化,整个社会好像安了轮子似的往前跑。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机械化到现代化。但过于快速的汽车增有量令人亦喜亦忧。
就我个人来说,从独轮车起步,坐到了轿车,但伴随我时间最长、给我最大帮助的,还是自行车。从大学毕业一直骑到现如今。说句不是玩笑的话,我光是丢的自行车就有12辆(准确的是被偷)。但我还是没有放弃骑车,眼下依然有一辆终于被我骑旧了(没有失窃)的自行车,每每早上迎着晨风骑车去上班时,我都感觉自己充满活力。如果不是街上太乱,我是很喜欢骑车的,若干年前,曾和几个女友几次骑自行车去郊游,很开心。
也许当一个人可以坐公车也可以开私车却坚持骑自行车时,才叫“扭住青春不放”,一个国家拥有现代化能力飞速发展时,依然能保留最质朴的生活,才叫真正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