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滋味
(2009-03-20 21:00:10)
标签:
文学/原创杂谈 |
分类: 创作访谈 |
短篇小说《腊八粥》最近获了个奖,编辑要我写创作谈,我便遵命写了如下文字,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最初想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敲下一个很笨的题目:睡眠。
故事的引子源于我遇见的两个老太太。七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去银行取钱,一个老太太小声把我叫到一边,让我帮她把存折和三百元钱放进一个磨损的牛皮纸信封里,再放进她内衣的口袋,并用别针别好,她跟我解释说她有痛风,手不灵活。我注意到她的手果然已经变形。老太太的神情却很安祥,我给她别好衣服,她道了谢,慢慢走出去。很长时间我一去银行就会想起她。又过了几年,我跟一个在街道当书记的女友去看一个孤寡老太太,老太太住在一个靠围墙搭建的矮房子里,如我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又黑又乱。但她却高高兴兴的,大声和我们说话。女友代表街道给她送了米和油,我没带东西就给了她一点钱。她却推辞不要,我只好硬塞给她。我感觉她并不在意我们的“送温暖”。我们走的时候她一直笑眯眯的送我们到院门口。
这两个老太太一直在我心里,我时常会揣摩她们,她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她们最烦恼的是什么?她们年轻时快乐吗?她们现在快乐吗?她们抱怨生活吗?她们失眠吗?不知为什么,我坚信她们现在也常常有开心快乐的时候,甚至不比我们少。物质生活的天差地别并不等于心情上的天差地别。
某一天,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个念头,写一个衣食无忧的人遇见一个“衣食有忧”有的人,可他们的心境却相反。
写这样一个故事,并不是想以此来表明谁的生活态度更可取,谁该向谁学习。我一向认为,人的痛苦往往取决于这个人对生存环境的感受。没有谁的痛苦是不应该的,谁的就是应该的。我这样写,只是想呈现一种生活状态,并试图表明,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遇见了,也可以互相温暖,两颗完全陌生的心相遇了,也可以彼此沟通。当然,“衣食有忧”的一位给予了“衣食无忧”的一位更多的温暖,这是我刻意为之的。我想籍此表达一下我对那些生活艰辛却依然达观的人的敬意。
我有很多短篇都是写的“小人物”,或被称为“底层人物”,但我写的时候并没这样去划分。我只是想写“一个人”,而不是“一类人”。我写是因为我对这个人发生了兴趣,而不是对“小人物”这类人发生了兴趣。只能说碰巧我感兴趣的都是“小人物”罢了。
我还有个感受,现在我们写小说,常常担心个性被共性掩埋,于是拼命塑造个性,塑造与众不同,却没有意识到,我们也会因为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忽视与众同的那一面。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没有喝过腊八粥,不知其滋味儿;我也不失眠,这是我写作至今比较骄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