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广告

标签:
读书影视 |
分类: 广而告之 |
插播一则广告
昨天收到新书。
因为电视剧《春草》的热播,出版社又加印了一些书,左边是老版本,右边是新版本。新版本跟着电视剧改了名字,去掉了“开花”二字(电视剧去掉两个字,是测算过的,呵呵)。我虽然不太情愿,也只有入世随俗了。不过出版社还算是保持了品位,没有弄电视剧的剧照作封面,原来有这个打算,我也同意了,最终没搞很好。现在这样多清爽。书就是书。其实你就是把剧照弄上了,也未见得就销售大增。目前的销售还是很一般。所以我在这里打个广告:20元钱一本(不贵吧?)估计网上买还可以打折。请广大读者踊跃购买。
第二个广告,电视剧《春草》,将于3月8日在山东卫视播出。全国都可以看了哈。有好几个朋友问这事,也没人通知我,我最近从广告上看到了,广而告之一下,谢谢一直关心此事的朋友。前些日子四川台播了,我一直不知收视率如何,最近听说还不错,用流行的话说,表现不俗。那就好。
附:重版前言
待到春草花开时
写完“春草”正是草木葱茏的三月,我这个人却是蔫蔫的。这个长篇耗去了我一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从开始写到最后一个字完成,从来没有顺畅过,每天只能写一两千字,一点点的往前走。
原因很简单,所写的人和环境都离我太远了。一个农村女人,一个浙江农村女人,两者都不是我所熟悉的。我没有农村生活经验,连知青都没当过,且少小离乡,对故乡浙江的生活也比较陌生。可我却是那么渴望把她写出来,她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埋了很久,我就是不动锄头,她自己也会破土而出。
这部长篇时间跨度较大,从1961年到2001年。因为我努力想写出这样一个女人的命运感,并努力寻找出她们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她所经历的苦难到底是命定的?还是后天造成的?其实直到小说完成,我也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我想肯定有大环境的原因——生在60年代的农村、长在70年代的农村、奋斗在80年代的中小城市,对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女性来说,肯定是举步维艰;也有小环境的原因——投生在有三个男孩子和一个重男轻女的母亲的家中,又嫁给一个好高骛远、不肯吃苦、不肯踏实努力的丈夫。前者是所有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命运定数,后者是春草独有的命运定数。
春草倔犟,如果不那么倔犟,也可以和其他农村妇女那样,过着虽不富贵也还能安稳的日子;春草妈身为女人,却是那样的重男轻女,把唯一的女儿当作不用白不用的劳动力。如果她不那样,春草也不至于赌着气要找一个读过书的远离故乡的男人。
似乎人生的每一步,春草都在艰难的垮越障碍。
何水远这个人物,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村青年相悖。以往我们看到的农村青年都是朴实、踏实、老实,他却如此虚浮滑头加懦弱。读书带给他的不是见多识广,而是好高骛远,投机取巧,渴望一夜暴富。他一次又一次的拖累春草,几乎把春草彻底毁掉。
很多读者觉得何水远不可思议,春草对何水远的感情也不可思议。但我却认为他们都有存在的现实基础。我想借何水远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人性的弱点不是以类别划分的,不是说某一种人就有某一种弱点,不是说只有城里人才会养出公子哥儿,只有城里人的孩子才怕吃苦,耍滑头,相反,也不是只有农村孩子才不善言词,或者不讲卫生。人性的弱点可能出现在各种人群身上。
我还想借春草妈表达出这样一个看法:在农村,女性在作为男尊女卑的受害者的同时,也常常成为男尊女卑的帮凶。她们因为是女性而受尽生活磨难,一旦有条件了,又会去折磨其他女性。自然,在城市女性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形,只是相对少一些。
作为女人,首先要有人的主体性,然后才能有女人的主体性。就是说,首先应该是人,然后才是女人。否则就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但无论是春草还是春草妈,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许许多多的女性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到小说结尾,春草也没有过上好日子,但她仍不气馁,仍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不仅是草的韧性和顽强,更是我对草的祝福和希望。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吃力的长篇,唯一的理由,就是我一直在关注着春草这样的人物,我希望她们能过上好日子,我希望草也能开花,并且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