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汶川地震半年的日子。我从7月份开始,一直在写关于这场地震的长篇纪实文学。虽然写得非常艰辛,但一定会努力把它完成的。在人们渐渐淡忘它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还能记得。现节选书中的一部分贴在这里,作为纪念。
(注:此文请勿擅自采用。)
汶川地震后的几个月里,在网上最受网友们追捧的图片,都是关于抗震救灾的。网友们评出了十大经典画面,十大感人镜头,或十大难忘瞬间。这些照片感动了几亿中国人民,感动了灾区群众。前些日子我前往某红军师装甲团采访,才发现其中许多照片,都出自他们团的官兵。我在那里,有幸听到了这些经典画面背后的故事。
1、总理让路
这张照片,可以说是网上流传最广的照片,抬担架的两个战士,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为“二满”,前面瘦些的这位叫严国满,后面胖的那位叫王肃满。网友们不知道名字,送给他们一个充满敬意的绰号:“中国最牛的战士”。
王肃满的确是个很牛的战士,且不说在救灾中的表现,他也是装甲团唯一的五级士官,入伍已经17年了,比他连长的军龄还长。他们担架上抬着的,是从北川农贸市场废墟里救出的小朋友宋馨怡,给他们让路的,是中国总理。
13日那天,“二满”和战友们搜救到北川农贸市场时,听见一个孩子的呻吟声,扒开废墟一看,是个三岁的小女孩儿,父母已经遇难,遇难前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孩子。王肃满也是个做父亲的人了,看到孩子父母为了孩子而奋不顾身的情形,忍不住鼻子发酸,一边掉眼泪一边迅速投入营救。他和战友们找来一根木头撑开废墟口子,再用镐头和铁锹刨开废渣。但孩子被卡得很死,拉不出来。他们又爬到废墟上面想办法,可上面有一根很粗的水泥横梁摇摇欲坠,他们不敢轻易去动,害怕掉下去反而砸到宋馨怡。
救援陷入了困境,他们只好先护理孩子,给她喂水,吃东西,严国满则趴在那儿给她讲故事。这个叫宋馨怡的小女孩儿很聪明,总是问他,叔叔,你们怎么还不把我救出去啊?王肃满听着心里着急,他安慰宋馨怡说,你放心,叔叔不把你救出来,绝不离开。那天夜里,严国满和王肃满都没有离开,守了宋馨怡整整一夜,下雨,他们冻得发抖,仍搜肠刮肚的给她讲故事。
14日早上,战友们找来了大连消防的官兵,消防官兵们用专业工具移开了那个水泥横梁和大块废墟,终于将宋馨怡救了出来。
救上来时,王肃满听见医生说,这孩子的腿可能保不住了。他一下子急了,和严国满抬起担架就开跑。当时崎岖坎坷的路上到处都是人,他只能边跑边喊,“让开,快让开!”王肃满有些胖,年龄也不小了,今年36,平时并不那么矫健,但在那一刻他却一口气没停的跑了四十分钟,也不知哪儿来那么大的劲儿,他只想着尽快把孩子送到医生手中,没去注意路上发生了什么,也根本不知道被人拍了下来。当他们把宋馨怡送上救护车后,他才发现自己口干舌燥,打开水壶,喝掉整整一壶水。
第二天报纸等出来了,好多人跟他说,总理给你让路了。王肃满吓一跳,心里忐忑不安,感觉自己犯了错误。一个老兵,竟然这么不懂事,大声吆喝着让总理让路。时政委知道后对他说,你一点儿没做错,没有人会责怪你。温总理也一直指示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营救灾区群众的生命,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我们就是要全力以赴。(中图是救出宋馨怡的地方)
2、敬礼娃娃
因为这幅照片,3岁小男孩儿朗铮有了一个新名字,敬礼娃娃。
参加营救朗铮的是坦克一营的列兵李帅、二期士官陈德永、三期士官刘波和查万军等战士,他们告诉我,朗铮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13日早上,当他们跟随团政委时天聃来到位于北川老县城的曲山幼儿园时,很快就发现了好几个幸存的孩子。当他们营救前面三个小女孩儿时,听见了朗铮的稚嫩的呼救声:快来救我,我在这儿!
原来朗铮睡在小床上,上面的铁皮屋顶垮下来压在床上,所幸小床四周有床挡,但地势复杂,战士们用木棍等东西把棚子支起来,看到了两只小脚在动,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朗铮,战士没听清,再问,他就不干了,哭了起来。几个人想搬开铁皮,搬不动,找了一把铁钳来剪,也剪不动;又换了个方向,从头部那边搬开砖头水泥块儿等,去拉他的手臂,他喊疼,战士们不敢再拉,继续一点点的搬开朗铮周边的建筑废渣,靠近他。最后,一个战士护着朗铮的头,一个战士抓住他的肩膀,终于将他救了出来。
朗铮刚出来时并不像照片上那样乖乖的敬礼,而是一直在哭,满脸都是尘土,闹着要找奶奶,父母工作忙,朗铮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战士们小心翼翼的给他擦了脸,还算幸运,他只有胳膊受了伤,卫生员找了块板子给他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战士们把他放到一块木板上往外抬。就在这个时候,也许是看到四周全是解放军叔叔吧,朗铮举起了他的小手,这个颇为标准的敬礼姿势,被在场的绵阳晚报记者拍下来,成为永恒的感人画面。
在护送朗铮的路上,朗铮喊渴,要喝水。战士们问询了医生,给他喝了些生理盐水。他又问,我的鞋子呢?我要穿鞋。几个战士安慰他说,如果找到鞋了,会给他送去的。
到了救护站,一个受伤的大妈看到战士抬来一个孩子,马上说让我看看这是谁家的孩子?战士们抬过去让她看,她顿时泪流满面,大声喊着朗铮的名字说,没想到你还活着!原来她正是朗铮的奶奶!朗铮见到奶奶还有爷爷,又哭了起来,朗铮奶奶说,乖娃娃,不要哭,要向你爸爸学习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我问参加救援的战士之一陈德永,你当时看到朗铮敬礼什么感觉?陈德永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根本没看到,我光顾着看脚底下了,害怕绊一跤把他摔着了。六一节,几个参加营救朗铮的战士去看望朗铮,小家伙见面就问,解放军叔叔,我的鞋找到没有?(中图是卫生员在给朗铮固定受伤的胳膊。)
3、最柔情的微笑
凡看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一不称赞有加。战士脸上的微笑,在那些悲伤沉重的日子里如同春风如同雨露,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这个战士叫盛于峰,是装甲团坦克一营的上等兵,人看上去比照片还要小,非常腼腆害羞。在我采访他时,他一直红着脸。一点儿不像个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青年。他是重庆人,父亲也曾在红军师服役。在此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抱过婴儿。
在这张照片看不到的地方,盛于峰迷彩服的后背,渗透了伤员的血。13日早上他跟着连长冲进北川县城,路上遇到一个受伤的男人,一把拉住他的手说,解放军,快去救救我妻子吧!盛于峰就跟着他来到一处倒塌的楼房,看到了受伤躺在二楼的女人。盛于峰立即将她背起来往外走。女人比较胖,很重,又因失去意识,把盛于峰的脖子勒得很紧,盛于峰忍着难受,以最快的速度将她送到救护站交给医疗队。放下伤员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血浸透了,没有条件换,就这么穿着血衣继续营救。
14日下午,盛于峰跟着战友们疏散转移群众时,走到断桥那里,遇到一个提着包袱抱着孩子的女人,孩子大声啼哭着,女人一脸憔悴和悲伤。盛于峰便上前去帮忙,将孩子接过来抱在怀里。孩子只有四五个月大,很可爱,在盛于峰的怀里渐渐安静下来。当盛于峰把孩子送到安全地带时,被一位记者发现了,按下快门。这一瞬间,被网友们评为“最柔情的微笑”。
盛于峰自己却毫不知情,很快又和战友们进村入户帮助偏远山区的百姓搞灾后重建去了。直到一个多星期后,他奉命出去运送大米,借机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才从父母的嘴里知道了照片的事情。
现在,他的战友们都叫他“明星”。
4、背出来的希望
这张照片媒体称之为“背出来的希望”。
这位战士是装甲团坦克三营二级士官鲁成聪,他和战友们在北川幼儿园施救时,在旁边楼房的废墟里发现了这位受伤的妇女,是头部负伤,旁边是她的亲属,也受了伤,无法背她。鲁成聪就和战友黄远喜、李进伟背上她往救护站送。因为下雨,细心的鲁成聪找了张毛巾搭在伤员的头上,以免雨水流进伤口。
他们三个人轮流背伤员,冒着滚石塌方的危险,艰难的向外跋涉。当鲁成聪走过一堆乱石,小心翼翼地探寻道路时,被路上的一位记者看到,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瞬。
而鲁成聪和他的战友也是浑然不知,他们只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尽快把伤员转运出去。他们不止一次的背出生命的希望。
5、胳膊担架
这张“胳膊担架”中的四个战士,都是装甲团坦克三营七连的,分别是二级士官秦晓东,列兵和顺才、李永亮,骆小飞,时间是5月13日下午。
那天的一整天,从清晨到天黑得看不见,他们都在冒雨运送伤员。当救援人员将这位男子救出后,他们发现这位男子的伤是腰部骨折,不能动弹。可周围可以用来抬伤员的门板之类都用完了。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他们四个人就用胳膊做起了担架,以这样的姿势爬坡上坎,抬到救护车上。
这张照片被画家们画成了抗震救灾宣传画《战士的胳膊担架》。
6、甜美的生命之水
这张照片在网络上被网民们称为”最甜美的生命之水”。图中的上校,是装甲团军医敬元鸿,。敬元鸿和团卫生队的4名医生、17个卫生员组成了医疗队,跟随团长唐保东作为第一梯队在12日晚上进入北川,是最早赶赴北川的医务人员。早上6点,他跟随政委时天聃赶到曲山幼儿园。敬元鸿是个参加过边境战役的军医,但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凄惨的呼救声响成一片。预感到将有比较多的外伤,他们带了4个战备急救箱,2个军医背囊,2个卫生员背囊,但依然不够用。夹板用完了,找废墟里的木板,绷带用完了,找废墟里的床单和窗帘。听见伤员喊痛,他恨不能多处几双手来,为他们解除痛苦。敬元鸿说,让他感动的是那些孩子,很多成人高喊,快来救我啊,我痛啊,可孩子们却表现得很镇静,不哭不闹。
为了包扎救治伤员,敬元鸿在废墟旁整整5个小时没挪动一下身体,每一个救上来的伤员都要包扎消毒,喂止痛和防止感染的药。一天时间内,就包扎处理了64个伤员。他还把身上仅有的水和干粮,全部给了伤员,图中的他,正在为一名重伤群众喂水。
7、撑起生命之伞
这张照片,被网友们称为“生命的呵护伞”。
撑伞的这位战士一个叫张江华,抱孩子的这位战士叫杨胜标,他们的年龄都只有18岁,生于1990年。怀里的孩子叫杨帆,5岁,是他们和战友从北山老城区的曲山幼儿园里救出来的。营救杨帆也是非常的不容易,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害怕废墟再次伤着孩子,营救过程中,杨胜标一直用手护着杨帆的头,再酸也不敢换手。孩子救出后,他们俩抓紧时间往外送,轮流抱孩子,轮流撑伞,路平一点的地方他们就小跑,坎坷的地方就慢慢爬。一边走,还一边陪她说话,安抚着这个刚刚经历了劫难的幼小生命。
8、与死神赛跑
这是一张被媒体称为“与死神赛跑”的照片。”
坦克一营战士陈光稳手举吊瓶,鲁仕凡身体前倾,左手向前,无不给人以“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强烈冲击。时间是5月17日下午,搜救工作已进入后期,战友们又在新城区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救出了一位60多岁的大妈。
当时这位大妈已经神志不清了,现场的救援队医生先给伤员进行了输液救治,根据伤情,必须得立即送到医院进一步抢救。陈广稳、鲁仕凡和其他几个战友一起,抬起伤员就往外跑。跑了20多分钟,遇到一地方卡车司机让他们上车,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上了车,可路上拥挤,他们只得边走边喊,就在那一瞬间,被记者拍下了。当然,在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另外几位战友。
无论是陈广稳、鲁仕凡还是其他战友,从没想过要在镜头前表现什么,可他们自然的举动,却真实的表现出了军人在战场上的英雄形象。
9、寻找兵哥哥
照片上的战士,是坦克三营一期士官何俊松。那天他跟随营长徐伟在曲山小学救援,曲山小学的整座楼房被跨塌的山体向前推移了十余米,情形很惨。他们很快救出了一个8岁的小女孩儿,但小女孩儿身上伤很多,疼得厉害。何俊松小心的把她背上自己的肩膀,再用腰带固定住,背到救护站。这一刻,正巧被新华社记者定格。
但他自己完全不知道。直到八月份有部分部队回撤,小女孩儿的表姐举着这张照片到火车站去找他,被媒体报道出来,团长看见报纸了把他叫去问,他才知道。
他觉得很平常,那不过是他和战友们连续几天紧张救援中的一个短暂时刻。
照片上的这些战士都非常了不起,而留下这些照片的记者也非常了不起。
装甲团是最早进入北川救援的部队,这些记者也是最早进入北川的媒体。我知道其中有几张,是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拍摄的,却无法联系上他。在此向他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