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读书生活

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看碟 |
和大家交流一下近两个月来的读书生活吧。
首先检讨,我现在读书远不如从前那么如饥似渴如狼似虎了,一方面是阅读的热情在减退,一方面是阅读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很多书看几页就没兴趣了,也不是人家写得不好,就是懒心无肠。但毕竟还是有阅读的习惯,一段时间不看书感觉不对劲儿,所以磨磨蹭蹭的,还是读了一些书。
先说朋友的书。首先是王海鸰的小说《大校的女儿》。此次抗震救灾,王海鸰到成都,我们一起去了汶川,后来互赠书籍。王海鸰赠我《新结婚时代》、《牵手》和《大校的女儿》。她在《大校的女儿》一书的的扉页上写到,“山山,这是我所有书里唯一一本值得看的书。”虽然我知道她是自谦,比如我的好几个朋友都很喜欢看她的《新结婚时代》,包括我老爸。但我还是相信《大校的女儿》一定是注入她心血最多的作品。我就认真的看了。我和王海鸰的经历有些相像,女兵,女作家,虽然她比我年长几岁,但我们同为70年代女兵,情感上很容易理解和进入,读起来颇有怀旧意味。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写我们那一代女兵最好的一本了。以含蓄节制的笔法来写情感路程,是现在很多小说所不具有的了。
另一本也是中年女人写的书,叫《七大姑八大姨》,作者是上海的孔明珠。我最早注意到她,是她写烧菜的帖子,她是个烹饪高手,同时还是一家刊物的主编。却没想到,她写文章也这么精彩。这本书我不知该怎么归类,算随笔吧,全部是写人物的,每个人物在她的笔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尤其是写那些弄堂里的小人物,比好多作家的小说好看。建议总是写不好人物的朋友找来读一读,会受启发的。我和明珠算网友,至今没见过,但彼此已经熟悉了。这本书是我从当当网订购的。
邓一光的《我是我的神》,上下卷,80万字,不好意思,从地震前开始读的,地震后才读完。关于这本书,我引用施战军教授评论中的一段话吧:“从内蕴上看,他无疑是份量极重的小说;但从叙述上看,它又是有着轻盈的飞翔能力的奇异的作品。它不是靠份量压制来强迫阅读,而是以特有性情的谐趣、充满感染力的细节、和弦般动人的叙事节奏尤其是深沉起伏的内心韵律,激发阅读的兴味,吸引阅读的耐心。从受众角度看,被打动之后的情愿,只能增加阅读的贪婪,对篇幅的长短定是浑然不觉。”确实如此,同邓一光以往的作品一样,他的叙述依然是出神入化的,充满活力的。
另外有两位朋友的新书,我觉得不如他们原来的作品好,由于怀着期待,可能反而有些失望。一本是阎真的《因为女人》,感觉不如《沧浪之水》,我没有读完;抱歉。当初读《沧浪之水》我是多么入迷啊。也许阎真把自己的起点搞得太高了。七八年前我曾和阎真一起在上海参加笔会,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有一天在饭桌上,面对满桌海鲜大闸蟹(当时正是秋天)他叹气说,我真同情上海人,他们每天就吃这些?
然后是毕飞宇的《推拿》,我一直很喜欢毕飞宇的作品,特别是中短篇。看到新长篇,赶紧捧读。但读了几页之后,我感觉不如《玉米》系列,也不如他的另一部长篇《平原》。看得出他很用功,很用心。这一点让我特别敬重,到现在还这么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写作,绝对是个值得尊重的作家。可是写作这种事真的很残酷,不是你用心就能出好作品的,有的时候需要神助。《推拿》里的语言、人物、结构都好,什么缺点都没有,但就是缺少他前期作品的那种魅力,似乎他的生命没有进入其中,不似《玉米》系列,看得见鲜活的血肉。
也是若干年前,我跟毕飞宇在天津一起领《小说月报》百花奖。聊天时,我们说到现在很多作家都放弃小说投身影视剧了。他说,我要一直坚持写小说。我说我也是,拒绝影视剧的诱惑。他说那咱们就说好了,坚持写小说。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他做到了,我也做到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不容易啊,常常有人出高价诱惑。并不是说我们瞧不起电视剧,而是觉得一个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应该用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钱嘛,挣得再多也嫌少。
现在说一本年轻人的书。韩寒的《杂的文》。这不是我买的,儿买的。他放在卫生间里,我也就在入厕时顺手翻上几页。一看还真不错,至少有一半的篇幅我觉得很精彩。有见解,有智慧,有批判性,加上韩氏特有的刻薄和调侃,几乎具备了杂文的所有因素,读时常常让我会心一笑,有阅读快感。韩寒的杂文比他的小说好多了。作为一个作家,韩寒缺乏悲悯和宽容,缺乏敬畏和崇高,所以不宜写小说。(我这话要让韩寒的粉丝看到了,肯定一顿臭骂。顺便说一句,我去过韩寒的博客,我发现比之韩寒,他的粉丝实在不咋样,除了抢沙发,喊几句永远支持你,就没啥名堂了。)
外国文学方面,近一两年我买了不少外国小说,比如《我的名字叫红》、《耻》、《朗读者》、《追风筝的人》、《风之影》、《灿烂千阳》、《殡葬人手记》、《破碎的四月》、《河湾》、《偷书贼》等等。一看就是在跟潮流走哈,多半是上了排行榜的书。其中前8本都是地震前看的,《河湾》和《偷书贼》是最近看的。坦率的说,在这些书里,有好几本我没看完,比如《风之影》比如《灿烂千阳》比如《河湾》。很对不起这些大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是和我无缘。人和书也讲缘分啊。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朗读者》和《追风筝的人》。虽然《红》和《偷书贼》等书,在写法上更讲究,但我就是喜欢《朗读者》和《追风筝的人》。前面我说,我现在读书,不像年轻时那么如饥似渴了,可这两本书我都是一口气看完的。难得。
除了这些书之外,还读了不少杂志。我自己订的《三联生活周刊》和《随笔》,以及赠送的刊物。每本刊物能有一两篇感觉不错的,就很不容易了。目前还没想到特别值得推荐的中短篇。当然,为了写作,我还读了大量的关于抗震救灾方面的书,这个就不交流了。
感觉我尽在读小说了,其实还是读了些随笔类书,下次再交流吧。
呵呵,一写就写长了,好像我读了多少书似的。不好意思,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