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书的幸福

(2008-01-07 16:20:00)
分类: 散文随笔
一本书的幸福应网友灯影禅寂的请求,贴出旧作《一本书的幸福》。时至今日,文中主人公高原仍在西藏某边防团戍守边关。当年文章发表后,又发生了一个新的故事,我续写在后面了。借此机会,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和信心的读者们,是你们成就了这本书
 

 2001年夏天,我们军区战旗报社编辑余青转给我一篇稿子,我一看,作者是一位刚刚进藏的青年军官。他说他上军校时读了我写的《我在天堂等你》一书后,深深被文中的主人公所感动,立志毕业后进藏,做一名守卫边防的西藏军人。现在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已经到了西藏错那边防。他在文章中说他对自己的选择不悔,他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军营,献给高原。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就叫高原。

我看了文章后又高兴又不安。作为一名写作者,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人们产生影响,我自己就是在书本的影响中长大成人的,我想我现在的生活态度情感方式,都是与我青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分不开的。但毕竟是这样大一件事,影响了他终生的选择,我还是有些担心,我怕他受不了高原那份苦,后悔或者消沉。毕竟理想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照着稿件后面留下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正是高原。他一听是我非常高兴。他说他曾经见过我,是到我们编辑部送稿子的时候。他一说,我隐约想起一位高个子小伙儿,喜欢篆刻和书法。我说我看了他的稿子很感动,不知他现在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他说他一切都好,明天就要下到边防连队去了。他又说他也很感动,当他被西藏军人感动而进藏时,许多人又被他的行为所感动,纷纷打电话或写信给他,支持他关心他。我说是的,你的选择的确是让人钦佩的。不过你要有思想准备,这样的选择不是靠一时的热情能坚守的。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他说他知道,他一定会努力坚守下去的。最后我再次问他需要什么吗?他犹豫了一下说,你能不能再给我寄一本《我在天堂等你》?我在学校买的那本被团里的一个副政委借走了。我说没问题,我马上给你寄。需要别的什么书也告诉我,我帮你买。我知道在西藏部队,书是最宝贵的。

冬天来临时,高原寄来了他的第二篇散文《生命的感动》,写的是他下边防连队的所见所闻,他在文章中说:“短短的三个月里,我在这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领土的神圣、青春的可贵乃至生命的内涵。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身高193、被称为‘全团第一高’的我,已不止一次地流下滚滚热泪,不为别的,只为那一群来自四面八方、以钢枪为伴、与寂寞为友的边防军人!”文章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我把他发在了我们《西南军事文学》上。

高原得知后很高兴,打来电话,又跟我谈了许多感受。我心里默默地为他感到欣慰,每次打电话他从没叫过苦,总是说边防官兵如何如何。我相信他同样面临着高寒缺氧的折磨,同样面临着孤单寂寞的痛苦。虽然我没去过错那,但我知道那里相当艰苦。四季无夏,5月仍飘着大雪。没有植被,更没有树。但从高原的声音里,我听见的总是阳光般的笑声。

说到最后,高原又提到了那位借他书的副政委,副政委姓郝。他说我们郝副政委今年夏天要出来,路过成都时想见见你,并要一本你签名的书。我说好的,我一定给他。一直以来,凡西藏官兵要我的书,我都会尽力满足。但有些奇怪为什么一定要见我?

8月,余青告诉我郝副政委到成都了,我就带了一本书和余青一起去招待所看他。路上余青说,郝副政委写了很多关于西藏的文章,光是她那儿就收到他不少稿子。他似乎对西藏情有独钟。见面后我才知道,郝副政委原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干部,去年夏天到西藏边防代职,现刚结束准备经成都返回长沙。他已经整整一年没回家了,一起代职的同志都迫不及待地转飞机走了,只有他在招待所住下来等着见我们。他说如果不见到我,不和我谈谈他在西藏的经历,他会终生遗憾的。所以他特意打电话给妻子,解释了推迟回家的原因,妻子非常理解他。

于是我们就坐在空调凉爽的茶室里,听他说遥远的西藏。

他说他刚进藏时对环境非常不适应,从大都市来到雪域高原,不仅要忍受缺氧的折磨,忍受天寒地冻,还要忍受精神的寂寞,生活的单调,忍受一切的一切,那时他简直觉得度日如年,是在熬日子。一想到要在此地呆上整整一年他甚至感到了绝望。后来高原进藏来到了他们团,他和高原谈话时,问他为何申请进藏?高原就提到了那本书。他很好奇。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让这个年轻人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来到了这个一般人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于是他让高原把书借给他看看。

他说他一看就放不下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他就是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度过的。他说他一连看了三遍,很多时候,是点着蜡烛看的。他说毫不夸张地说,那些日子他就是靠这本书挺过来的,振作起来的。他说他振作起来后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不但积极投入到了工作中,还拿起笔来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写官兵们的事迹,写自己的感受,写雪域高原的情怀。他说他由此度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年,而这一年,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我听了他的诉说久久说不出话来。我为我的书感到幸运。书在这样的读者身边呆着是一种幸福。因为他们不仅仅把它视为书,还把它视为朋友,视为粮食,视为伴侣,视为知己。书的幸福就是作者的幸福。

我郑重地为他在书上签了字,送给他,并向他表示真诚的感谢,是他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写作者的幸福。

他走后不久,是国庆节。我接到他从长沙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了,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我向他表示祝贺。他说,我现在非常想念西藏,但周围没人能理解。那天我和妻子去转商场,看着满街的繁华和热闹,忽然就想起了西藏,想起了错那,想起了那儿的官兵,他们却无法享受到这一切,我当时站在柜台前就泪流满面,把妻子弄得莫名其妙……

电话这头,我的泪水也涌出了眼眶。

 

                                          写于2002年10

                                       (题图照片为第一版封面)

 

后记:这篇文章在解放军报发表后,一位年轻军医看到了。他也是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进藏代职的,快满一年了,即将返回内地。但他进藏时刚结婚,婚礼都来不及举办,所以觉得特别难熬,越到后来越是难熬。他和妻子每天晚上都要通很长的电话,以慰思念之情。年轻的军医看到我这篇文章后深受感动,在电话里读给妻子听,并让妻子去买这本书。可妻子跑遍长沙所有的书店都买不到。想到丈夫那么渴望,妻子就鼓起勇气去找郝政委,向郝政委诉说了丈夫的请求。郝政委很感动,答应把书借给他们看。郝政委说,上面有作家签名,得还我啊。妻子答应了。于是每天晚上,这位妻子就在电话里给丈夫读书,每次读一小节。有时要出差就提前多读一些。每次读完,他们就一起讨论一会儿,丈夫渐渐变得开朗了,他们两人的情绪也好了起来。在读到203页时,妻子感冒了,嗓子很疼,于是停了一天,就在那一天,她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讲了关于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她请求我送一本书给他们,作为他们夫妻的终生收藏。我还能说什么?马上回信,寄书。

现在我还保留着这位妻子的信。事隔多年,军医早已回到内地和妻子团聚了,说不定他们已经有了孩子。但他们留给我的感动,永存我的心中。

 

                      2008年1月7日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好玩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