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某报纸副刊的谈话

(2007-03-29 21:36: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创作访谈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在文殊坊一茶室,我和另一位作家钟鸣为某报纸副刊做了一次谈话,从〈隆莲法师传〉谈及佛教信仰等话题。本周末将刊登出来。现在我将我自己的这部分内容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题目是编辑加的)

 

   相遇是一种缘分
    
   确有很多人意外,我写了这样一本书。且不说我是一个穿军装的作家,而且我也从不烧香拜佛。其实写这本书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缘份,一路都很顺利。写完了去见赵朴初先生也很顺利,当时赵朴老正在住院,那个医院一般人不让进不去的,恰好我的朋友项小米的父亲项南也在那里住院,而且她父亲和赵朴老很熟,她就带我去了。我顺利的进了医院。那天也怪,平时赵朴老的夫人总在病房里守着,怕太多的人打搅赵朴老,可我去时她刚好有事回家了。我一进去,赵朴老就从阳台推门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哟,看看谁给我送花儿来了?”非常亲切慈祥,我感到温暖极了。我当时只是想他能给我题个书名就可以了,他一口答应:“好的好的,你放在我这儿,我看。”还问我什么时候离开北京。但我走的时候没拿着题词,秘书告诉我赵朴老还没看完,我打的稿子是小5号字,很难为他,他的眼睛已经极度近视了,是戴着老花镜,再用放大镜这样看完的。听说那几天一直就在病床上看,夫人都抱怨说没休息好。我心里没底了。没想到不久后就寄来了,不但写了书名,简体一幅,繁体一幅,还写了一封亲笔信,一个序言,真是额外的收获啊。说明赵朴老也很尊重隆莲法师。于是这本书一路绿灯,出版非常顺利。赵朴老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10年了,很多佛教界内部人士也认为这个法师传写得最好,最大的特点是客观真实。也许正因为我是个业外人,反而没有那种五体投地的膜拜,没有把她夸大和神化。
   选择写隆莲法师也有自己潜在的原因。我早年(1993年)采访隆莲法师时,就对她很钦佩。而且越了解越钦佩。我喜欢杰出的女性。在采访隆莲法师之前,1988年我就采访过吴仪。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写她。在隆莲法师之后,我还写过一个女将军的传记。我愿意为杰出的女人立传。尽管隆莲法师在世俗中只是一个幽居寺庙的女尼,但她才华横溢,身世奇特,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我非常尊敬智慧的、善良的、有执著追求的女人。


剃度出家与“流行”现象

   说到为何此书再版比十年前更引人关注了,更热了,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的心态和10年前有了很大不同。那天一个女友告诉我,她有好几个老板朋友都有出家的愿望。的确,有这个想法的,现在似乎比原来多了。我想不是件坏事,用隆莲法师的话说,总是向善的一种表示。而且确实有一些人,被佛教的宏大精深所折服,愿意为宏扬佛教尽一份力量。但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出家,并没有彻悟,他们是把佛门想成另一个远离世俗的境地了,以为只要一走进那个门,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其实,哪里都不可能完全没有烦恼,都不可能与世隔绝的,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烦恼,佛门里跟世俗社会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高素质的人,也有低素质的人,有精神追求,也有柴米油盐。加之现在很多人进佛门是带着欲念进去的,进了佛门也没放下。所以世俗世界的很多东西,佛门里都有。
    有的人认为进了佛门生活很清苦,要早起,要吃素。要遵守各种戒律,需要毅力。很不容易。其实比之在世俗世界的追求和压力,比之在世俗世界的痛苦和烦恼,那些苦都是小苦了。精神上的苦才是大苦。你放弃了原来的追求,比如出人头地,完美爱情,社会认可,当然还有物质享受,挣车买房,等等,等于是抛下了你原来的所有重压和包袱,你只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当然是小苦,或者可以说,是逃避。为什么有遁入空门这个说法?
    只不过有的人,并没有在入门前把烦恼甩掉,把世俗的很多东西都带了进去,他们是想寻找一个获得心灵安宁的捷径。我认为那还是没有想明白,是无法真正获得的。我们平时看到的烧香拜佛的人,大多也是充满了欲念的,比如为了升学,为了发财,为了仕途,为了健康,乃至为了生子,都特别实用主义。甚至不排除一些人做了些昧良心的事,想通过念经信佛,减轻一点内心的压力和良心的不安。其实佛都看的很清楚。
    陈晓旭出家的原因,媒体上说的很多,我想不管是什么原因,是身体的原因还是精神的困惑,她是希望在佛门里获得重生吧,获得一种新的身份新的开始吧。她和她的家人说,是为了宏扬佛法。她能抛下万贯家产的举动让很多人震动,觉得很不可思议,这说明她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裕,不满足于很多女人最希望得到的奢华生活。这个还是值得钦佩和尊重的。
   我发现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人女性居多,相比之下,女性内心比较脆弱,自己很难支撑自己。总想有个依靠,现实中得不到安全感,就希望找个抽象的支撑。但她们真的找到了吗?恐怕只能是一时的心灵安抚。
    其实精神困惑谁都有,只是解脱的方式不同,有些人通过读书,有些人通过做事。还有更多的是默默隐忍着。如果简单的认为出家是最佳的解脱方式,以为削了发,就削掉可烦恼,以为一进佛门就把一切痛苦都关在门外了,那未免太天真了。其实你若内心清净,真心向善,不出家也一样可以获得安宁;如果你不是那样的人,进去了也没有用。

    向善才是真谛
    
    很多人好奇,我写了大法师传,却并没有因此成为佛教徒。我写这本书时,一开始就只把隆莲法师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佛教大师来写。她之所以很值得写,正因为她和我们一样也是个人。她的经历很传奇,人也非常智慧。除了对佛法精通之外,书法还那么好,还会画画,通英语、藏语,数学也很好,做过数学老师。曾经参加官场的招聘考试,得了第一;但因为对女性不尊重,她没去。也差点儿读了清华;她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很犀利。这一切都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情。
    传记写完后,10年中我就再没与隆莲法师联系了。甚至没再进爱道堂的门。爱道堂修膳好后,开光,很隆重,我也没去。我觉得自己不是佛教徒,只是个“闲杂人员”,没必要在佛教重地去瞎晃,她病了我也没去,我知道有人在照顾她,我去了还得有人来招呼我,给人添麻烦。我只在心里默默祝福她。
    我很怀念10年前的爱道堂,一个小木门,打开,是个小天井,里几个烂脸盆里种着花,院里基本没人,很清静。我总是穿过那个小院去拜访法师……黑色的木门上写着几个模糊的字:古圆觉庵。现在的太闹了。那个时候,我真的在法师那里得到了很多心灵的安宁。
    我和隆莲法师认识多年,很熟悉,连她的家人也很熟悉了。但我从没问她要求过什么,没有求过她的书法作品,甚至从没要她给我摸摸脑袋赐福予我。我在她那儿聊天采访时,常有人来找她,要求摸顶,要求赐福,要求这个那个。我觉得她太累了,不能再给她添麻烦了。那个时候我就用电脑帮她整理诗词,93年嘛,电脑还很少,我还帮她录入和打印她上课的教材,虽然那些教材我看不懂,但我就是想帮她一下。我认为她就是一个老人,那么多人都想从她那里得到,却很少想到她也需要关爱和给予。
    也许正因为我与隆莲法师接触得比较多,我反而不愿搞那些形式的东西,我进寺庙从不烧香拜佛,从不下跪。我只在心里保留一份对佛的敬意。我觉得与其做这些事,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做点善事。积点儿德。所以有时候我看到我一些朋友,动不动就在屋子里放佛教音乐,动不动就跪下去拜,动不动就弄个什么供奉着,有时候根本没搞清楚他跪下去拜的是谁。我就说你还不如在生活中做件善事呢。真的要信佛,就从内心开始,正直宽容,助人为乐,从善如流,这才是佛祖希望看到的。
   我想信佛应该从心开始,而不是从仪式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十万个姓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