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一个有雾的冬日早晨,我独自一人前往我久违的故乡,浙江嵊州。这四个字,曾多少次被我填进各种表格里,也曾多少次被我告知给他人。而实际上它之于我,始终只是一个名词。我对那里毫无记忆,我甚至不会讲一句嵊州话,不曾梦见过它一次。
嵊州距杭州仅150公里,坐大巴也就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尽管有雾阻挡,高速路一度关闭,我也在中午时分到达了嵊州。故乡在嵊州的崇仁镇。我换车继续前往。当我看到路边蓝色的指示牌上写着“崇仁”二字时,心里有些异样。
一个与我有关的名词,终于以一座座房屋,一条一条街道,一片片农田,以及河流,树木,鸡鸭,猫狗,和一张张我应该称之为同乡的脸庞,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终于回到了故乡,距上一次,已经过去了44年。
先说说史书上的崇仁镇,纸上的故乡。它已有了近千年的历史,本来叫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以崇仁为地名。崇仁的裘氏一族一直很兴旺,南宋以来出过7个进士,38个举人,476个秀才,另有132出仕。曾有人戏言,“崇仁举人多,可以扎篱笆”。最兴盛的时候当属明清,裘氏家族修建了大量的民居、宗祠、书院,店铺。如今依然保持完好的极具江南特色的古建筑群,大都是那时建造的,现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了。其中有154座老台门(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48口古井,还有一条条实用而又美观的卵石古路。
我沿着夹在白墙中的卵石古路往里走,很安静,几乎没遇见什么人。仅仅几步之后,就看见了玉山公祠,看见了伸出墙头的飞檐和依然葱绿的竹子,不由得有些激动。临来之前,父亲曾拿着刊载崇仁古镇照片的报纸给我看,一一指点过那些地名,这个玉山公祠就是他小时侯念书的地方。如今,玉山公祠的门口,挂着崇仁镇文化站和古镇旅游开发管理处的牌子。
我走进去,看见正面挂着横幅,上面写着崇仁镇围棋友谊赛。有五六个人坐在横幅下喝茶,大概是比赛的间隙,在休息。杯中碧绿的茶水让我好生眼馋,从早上出门到现在,我还没喝到一口热茶呢。很想向他们讨一杯,故乡的茶。终于开不了口,我还是个外乡人。我便在祠堂里四处闲逛,拍照。
玉山公祠是为了祭祀我们裘氏家族第19世祖玉山公建造的,建于乾隆五十六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这个玉山公很不简单,给他5个儿子一人修了一座台门(相当于一人一个四合院,只是台门中的房子均为两层楼的楼房),加上一座敬承书房,总面积为6600平方米。被后人称作五联台门。五联台门是今天崇仁古镇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了。清一色的青砖白墙硬山顶居,二层楼,窗门皆为木雕,院内还石雕砖雕,十分考究。五联台门的各台门既独立成院,又相互连通,底层有边门户户相通,楼上则由一个个轿楼连接在一起,体现了裘氏家族“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传统。五联台门的中心是敬承书院,占地700多平方米,书院与五联台门相通,就是说,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读书上学。这一建筑群在经历了两百多年岁月的侵蚀后,依然保存完好,令人惊叹。
这样的祖宗当然应该祭祀。玉山公祠亦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处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窗户上的镂空花草小人都栩栩如生,照壁,天井,门厅,和一座戏台全部保存完好。据记载,当年一位裘氏先辈曾在这里创办女子越剧班,培养了许多越剧名伶。所以崇仁镇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剧唱段。
当然得开除掉我这样的游子。
我在墙壁上看到了关于裘氏祖宗的介绍,顺延下来,父亲该是第27代,我自然该是28代。当然,这只是在血脉里,不在家谱中了。橱窗里还介绍了一些崇仁镇近年来的出息人物,比较有名的有越剧名演员周宝奎(《红楼梦》里演贾母的那位),围棋高手马晓春,还有一些科学家,医学家,画家等,不算特别有名,我就不一一炫耀了。父亲经常跟我说起故乡最值得自豪的就是这两样:越剧发源地,围棋故乡。
我走出祠堂,继续漫游古镇。父亲告诉我,他的老家,就在五联台门的第一家,大夫弟台门中。我走了没几步,看到一个院子,上前一看,上面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的正是“大夫弟台”。
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回故乡的路说长长达40多年,说短也就是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