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诗的父亲

(2006-12-27 17:27:42)
分类: 散文随笔

         父亲是个学工程的人,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做过铁路工程师,也曾在铁道兵学院教书。无路是自己修铁路还是教别人修铁路,他都是在和数字、计算、绘图之类的打交道。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用的手纸,都是写满了公式的:父亲将演算用的草稿纸裁剪成两张扑克牌那么大,一摞摞搁在厕所里供大家使用。父亲的心算特别厉害,至今(80高龄)仍能用心算做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乃至三位数的算式。他这方面有很多事迹被人称颂,某年在工地,某个桥墩的水下部分出了问题,父亲看了图纸后,根据技术人员提供的数据,蹲在河边个把钟头,就算出了问题所在——我听别人这么说,就回去他,父亲严肃的说,没那么神,我是回到办公室以后才算出来的。

在我看来,父亲学工程是物尽其才,他不但有严密的数学头脑,还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肃的生活态度。比如夏季吃西瓜,他计划好这个夏季全家的西瓜经费为10元,那是决不超支的。如果那年的夏天特别长,钱用完了天气依然炎热,剩下的日子就用番茄代替。再比如洗衣服(在部队他一直自己洗衣服),他认为袖口和膝盖要比身上多搓10下,那肯定不会多搓15下。还比如,我妈说蒸馒头需要20分钟,让他掌握时间,那他绝不会让馒头在炉子上呆21分钟,时间一到他就跑步冲进厨房关火。

我渲染了半天父亲的秉性,是想表明,这样一个人,一个被数字管理着大脑的人,生活有条理到了教条的人,并且拥有38年军龄的人,在一般人看来,肯定是个干巴枯躁的老头,满脑子一加一等于二。不想他却有个终生的爱好:诗词。

不是单纯的喜欢哦,是创作。就是说,父亲是个业余诗人。

父亲的第一首诗创作于他21岁那年,是他首次见到我妈后心情激动写下的,虽然他自谦为俚诗,但在我看来却写得很不错。如下:

  

今日复何日?与君初相识。我之知君兮早在先,我之识君兮始于今日。

君家吴宁镇,我自津门来。路遇强风暴,险渡黄渤海。披星戴月行,一心为阿谁?今日抵东阳,随铮上君堂。阿姊呼妹出,倏来漫施礼。窈窕惊鸿身,一如当日模拟者。吾口欲语却又无,吾心欲静又忐忑。

铮兄伉俪何热情,远方来客何拘谨。主人兴高罗酒浆,泡橘露,端果子,声声请客尝;客人翻书看天气,愁天暗,忧天雨,心中没主意。

庭前石榴花已谢,槛外凤仙花正浓。移桌临场圃,把酒话家乡。长者和霭容,语语笑声随。客固善谈者,滔滔无倦态。

俄而天昏黑,铮兄携伞送我归。归来旅馆独悄然,凝灯忆君复思君。君之光彩夺目兮,如夏荷盈盈;君之襟怀磊落兮,犹具赤子心;君之真情厚意兮,当耿耿于心,永为天涯忆。

                             

      交待一下背景,父亲当时已读大三,尚无女友。诗中所说的“铮”是他的同班同学,自告奋勇将自己的姨妹介绍给父亲。父亲就跟着他去了他的家。后来嘛,同学就成了姐夫。

这应该是他的处女作。以后父亲陆陆续续的写,虽然产量不高,但持续不断,直到80岁,离休后还参加了老年大学诗词班,其爱好又受到正规训练,热情更加高涨,数量大大增加。有时为了一个句子的平仄押韵,他能琢磨上好几天,推啊敲啊,其态度不亚于对待工程中的算式。。

敝帚自珍,父亲很在乎他写的诗词,将它们一一抄录整理,用一笔一划的小楷字誊写的工工整整,然后拿到街上去复印,好像复印了三十份,花了不少钱,再一一装订成册,送给亲朋好友,还有老年大学一起学诗的同学。

父亲也寄了一份给我。我当时想,父亲这辈子没有任何爱好,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就这么一个高雅的爱好绝对应该大力成全。这么一想,我决定帮他正正经经的印刷成书。出本“诗集”。

父亲的全部作品也就是不到一百首诗词,为了让诗集厚实一点,我拼命往里面加东西,现在的书不都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别人是为了多卖钱,我是为了好看。于是加了作者照片,作者简介,作者手迹,等等。不料清样寄过去,父亲不领情,坚决不要那些附加的,只留目录和诗词两样,而且诗集的题目一定要加上“习作”二字。他的理由是,我要低调。本来我想调侃他一下:低调这个词是专供名人用的。终于不敢,等会儿马屁拍到蹄子上不划算。还是按他的意思来吧。

开印之前我征求父亲意见,印多少本合适?父亲经过严格计算后打电话告诉我,120本。他女婿听到后忍不住笑,我说,他没算出116本来,已经是进步了,知道四舍五入了。我给父亲印了300本,全部寄往杭州。父亲很快电话告诉我,收到了,非常满意,非常好。我听得出父亲的确很高兴,也就放心了。

上周和上上周,我打电话过去父亲都不在,我妈说,你爸出去搞“发行”了。我哈哈大笑。我妈便一五一十的汇报这些日子我爸的言行,怎么上门送诗集,怎么上邮局寄诗集,一趟趟的往楼下跑,往街上跑,有时走路,有时赶车。虽然诗集没花钱,但“发行”花了很多钱。父亲在老年大学诗词班的老师,还让他送一些诗集给其他同学学习(免费教材啊),父亲十分乐意的不嫌累的送书上门。接下来便是接听各种反馈,亲友们纷纷打电话致信,畅谈体会,当然是表扬为主。很多读者指出,读我爸的诗集,相当于读了我们家的家史。我妈说,据不完全统计,读后掉泪的有5人。

这首便是让一些人读后掉泪的:

古风 母女别

暑气未消暗云低,母女离别何凄凄!

长女三岁略懂事,声声唤妈牵衣啼。

小女出生才三月,深藏母怀睡如泥。

上无婆母和亲母,儿父筑路在闽西。

今日奉令山乡去,一双幼女何处栖?

仰首问天天不语,俯首问地草萋萋!

1958年8月福建漳平

注:58年8月的一天,接妻来信,叙述丢下幼女单身赴农村的情景。不胜唏嘘。夜不能寐,披衣起坐,草就此篇。诗成泪落。

 

其中的“小女”就是本人。那年母亲被打成“右派”,奉命去山区“劳改”,其时父亲正在修建鹰厦铁路,母亲只好把小的托付给亲戚,大的带到农村。父亲在深山中收到此信,怎能不感慨万千,黯然落泪。诗言志啊。

在我看来,父亲写得好的诗词,均是感情丰沛,且心有忧愁悲伤的。后期一些高兴的、喜庆的诗词,反而没那么富有诗意了。但静心细想,我宁可他写不出什么好诗,也希望他过得平和安宁。

当然也听到一些批评意见。起初父亲不服气,在电话里跟我辩解那些批评怎么不准确。我开导父亲说,世界名著还有人批评呢,何况你的作品?父亲顿悟,对啊。遂不再计较。

父亲从诗集中得到那么多的快乐,是我没料到的。父亲高兴,母亲就开心。他们高兴开心,我就踏实。作为一个长期远离父母的游子,还能做什么呢?

新年来临,惟愿我的父亲母亲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