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电脑生涯(40):产品标准

(2012-01-28 08:48:37)
标签:

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标准化

it

分类: 电脑与智能手机

四通第一代电子打字机MS-2400推出之后,举行了一个产品鉴定会,与会者对该产品做了肯定的评价。参会的来宾里,有海淀区质量监督局标准化科的官员,会后他对我说,严格地说来,你们的产品还缺乏一个标准化测试和检验。你们的打字机算哪类产品?符合哪项国家标准?如果不符合国家标准,是不能上市销售的。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标准化的问题,不知道产品销售还要经过国家有关机构的标准化检测,也没注意过政府还有一个质量技术监督局。于是我开始学习有关知识。

 

原来,每个国家对企业的产品,都有标准化的要求,企业的产品要符合国家标准。如果是进口产品,就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检验,只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才能允许其在国内销售。举例说,现在的进口手机,苹果iPhone等产品,如果要在中国国内销售,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测,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之后,才能进口并销售,如果不符合标准,那就要进行改造。这种做法,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是国家的贸易壁垒的一种手段。

 

四通MS-2400是进口产品,还是国产的?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尽管软件是我们开发的,但是机器是在日本生产后整机进口的,应该属于进口产品,既然批准进口,就可以销售。但是,自从四通和日本三井建立合资企业SOTEC公司,在北京生产MS-2401之后,应该就是国产品了。这么说来,必须要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四通打字机,属于哪类?这种产品,过去在中国并没有批量生产和销售过,是个新品种,需要为它制订一个新的国家标准。由于这种打字机的主体还是打印机,所以当时我们在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协助下,由印刷行业协会组织了国内几家主要的打印机生产厂商一起,联合制订了文字处理机的国家标准。标准中关于打印机部分,参考了原来的国标,其它如文字处理功能部分,则是由我们来起草,我也参考了日本的相关标准。其实,标准的制订是一项相当繁琐的事情,例如我们的打字机有一个并行接口,如果接到电脑的并口,也可以充当电脑打印机使用,那么,制订标准的时候,也要考虑并口的标准这部分。虽然这些部分都有原来的标准可以抄,但是抄也是要花功夫的,因为你要看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

 

当然,制订并公布了打字机的标准之后,不等于四通自己就可以不接受检测,所以MS-2401需要拿到北京市一些做标准化测试的单位去进行相关检测,包括电磁辐射等各项指标的检测,拿到了合格证,才能上市销售。

 

在我们以MS-2401的产品为依据制订了有关国标之后,它就成了国家的产品标准,就是说,以后别人生产文字处理机,也必须符合这个标准。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某个企业能够为国家制订某一类产品的国标,就等于在这个领域内掌握了话语权。同理,如果能主导或者参与制订国际标准,那么在国际上就有了话语权。这样做,无疑对自己企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有一句话这样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

 

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是怎么产生的?有两个途径产生:1)某个企业开发了一个产品,它的产品上市之后,慢慢地成为热销商品,别人都跟风,于是它的产品标准就变成了事实上的标准,随后才被制订为正式标准。举例说,美国Centronics公司最早为点阵式打印机制订了一个50针的并口标准,随后它的打印机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IBM在PC机上也采用了这个标准,再到后来,IEEE国际组织制订了相应的国际标准。2)一些标准化组织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组织一些专家或者一些企业在产品出来之前先制订相关标准。根据我的观察,第一种途径是多数。

 

后来,四通抓住了机会在标准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既然2401里面采用了仿宋楷黑四种字体的字库,于是就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制订了汉字字库的国家标准,随后,四通在字库芯片的销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再后来,美国制订了UNICODE编码国家标准,企图以此来规范全球的计算机内码标准,但是其中关于汉字内码的部分非常不科学,看了让人莫名其妙,显然是糊弄事的。当时大陆用的汉字内码是GB2312-80,而台湾的汉字内码是BIG-5码。汉字的内码标准不由中国人主持来做,难道由美国人做?当时在全国计算机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工程院院士陈力为的支持下,中国成立了一个跨部委的工作组来研究汉字内码的统一工作,随后在1988年大陆成立了通用国际代码联合会(简称ACCC),目的是促成汉字内码的全球统一,四通也参加了这个组织,该组织在张轴材的领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导致了国际标准ISO-10646的诞生,其详细情况在下一节中再做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