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电脑生涯(12):上海谈判

(2011-08-23 15:01:27)
标签:

宝钢

对外谈判

计算机系统

钢铁设计院

分类: 电脑与智能手机

我们在武钢一呆就是三年,我们小组中除了我写了这两篇文章外,许教津还写了题为《一米七热连轧机的计算机控制概况》的文章,陈洁方写了题为《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系统》的文章,等等。其实,我们这些人的工作各有重点,如果联合起来互相补长取短,那么对整个热轧的计算机控制就算掌握得比较全面了。

 

因此当时我认为,如果在中国再搞一个热轧厂,我们这些人都可以挑大梁,就算让我们自己来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也没问题。不过那是当时的想法,现在我可不这样认为了。我现在觉得,我们尽管经历了一个安装调试的过程,其实基础并不踏实,如果再干,肯定会发现很多原先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学本领,当然是先学会大节上的东西,但是要整个做成,还需要细节上的东西。街上的餐馆有的是,里面的菜名也大同小异,为什么味道就不一样呢?其实差别就在细节上。再说了,猫教会了老虎很多武功,就是没教上树,你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全学会了呢?

 

刚从武汉返回北京,我就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原来,国家要建设上海宝钢热轧厂,1979年要进行宝钢设备的引进谈判,而我就被选派为谈判代表之一,我们单位还有和统也被派去参加谈判。

 

参加武钢热轧安装调试工作的除了武钢自己的人员、我们以及十九冶之外,还有重庆钢铁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许海洪就是他们的组长,我和他从那时认识起,到现在一直保持热线联系,是我少数挚友之一。从分工来说,设计轧钢厂是钢铁设计院的份内工作,所以遇到这样的大项目,他们显然是要介入的。既然要在上海建设热轧厂,那么更是钢铁设计院的事情了。所以这次谈判小组的组长,冶金部就指定由许海洪来担任了。

 

上海宝钢项目是从1978年12月23日破土动工的,那是一期工程,我们这个谈判小组要谈的热轧计算机控制系统属于二期工程。谈判进行了将近一年,但是这种谈判其实没多大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负责谈判的是我们,但是做决策的是领导,我们谈的内容和领导想的问题脱节,我经常听到许海洪的一些抱怨:懂技术的没决策权,有决策权的不懂技术。

 

既然要买设备,当然要考虑价格了,那么我认为谈判原则应该是:“在可以接受的价格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换句话说,你上级给出一个价格底线,那么我们谈判的人自然就心里有数了,但是当时不是这样谈的。

 

我们小组负责技术谈判,却不考虑价格因素,所以在谈判的时候,我们拼命要求对方提供最高档的设备,例如,计算机如果有A、B、C三个规格,C最高,那么我们就要求用C。结果,德国方面总是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报的设备都是很好很先进的,而日本人则不管我们怎么提要求,他们报的都是不太先进的东西。当时,我们还误认为日本的东西不行。

 

最后,日本公司中标了,因为日本的报价低。看来,日本人才真正地了解中国决策过程中的奥秘,而德国人则缺乏经验。当得知结果后,我们觉得很不公平,因为如果按这个价格让德国人来报,他们的设备不见得比日本差。

 

那时,我们住在上海普陀区新建的长江饭店,早上坐大轿车前往徐汇区的上海体育馆,在那里谈判一天,晚饭前才把我们送回宾馆,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我们的谈判对手,有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公司,记得光是德国就有两家:德马克和西马克。所以,今天上午和日本人谈,下午可能就和美国人谈,第二天上午和德国人谈,下午就是英国人……

 

谈判用的语言基本上是英语,所以对于我来说,等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在练英语的听力,因此英语听力大有长进。当然,还有机会用英语和老外沟通。

 

谈判是这样进行的:A公司的代表介绍他们的系统设计,例如,用几台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是什么配置,提供什么样的软件,功能是什么,等等。先由对方讲解他们的设计思路,然后我们提问题。例如,那时计算机刚有软驱,那么我们可能就会问,这个软驱的性能如何?用来做什么?等等。上午谈完,下午B公司的系统介绍里面,可能他们没有使用软驱,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提出,你们的计算机能外接软驱吗?他可能回答,能,但是我们认为不需要。于是我们就问,为什么不需要呢?他可能会说一堆理由。下次我们见到A公司的时候,可能又会把B公司提出的不使用软驱的理由去反问他们,看他们如何回答。

 

各国的计算机控制专家,分别就自己的设计进行解说,然后我们又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解答,还对比各家公司的方案。我们提了意见之后,他们又回去修改,然后再次提出新方案供我们讨论,这样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应该说,这比在大学里面学习专业课程还要专业,机会难得。所以,1979年这年,是我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知识大为提高的一年,也是英语能力巩固的一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