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王力刚满16岁,就由父母包办,和一个同龄的农村姑娘结了婚。17岁就生下了大儿缉和(即秦似)。王力开始挑起了养家的担子。这时他父亲到一个边远的县份当小科员。他最小的弟弟比他小十岁,村里没有私塾,王力就一面理家,一面当小弟弟的"小先生"。教
弟弟教得很好,村里有几家人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给王力教,王力因此在家中办起了小私塾。小私塾没有桌椅,师生共用一张旧的八仙桌。他教私塾,不像一般私塾教师,只要学生每
天死读硬背课文,而是把课文的文意词义都讲得清清楚楚,很受学生欢迎。年终家长给他送来"束修"三四十贯钱,这对他来说,也不无小补。
次年,有个学生的家长住到城里,把孩子也带到城里,请王力去当家庭教师。城里有个乡绅 名叫李荫田的,听说王力教书教得很好,特地去听王力讲课。他听后,很欣赏王力的才华,当面考奖王力:"了一,真想不到这后生如此多才,书教得这样好!"李荫田也算是博白名士,他和博白的几个文人组织了个"移风骚会",每年中秋前后,都是举办一些文艺比赛,王力几乎每次参赛,每次得奖。李荫田对王力说:"了一,你到我村子教书去吧!好吗?"王力见他俩意趣相投,便答应了。1920年,王力到李荫田的家乡大车坪当家塾教师,李荫田也 和他一块回了老家。
大车坪,是个离城20里的小村庄,村里十来户人家,全是李氏家族。村子周围,杂木丛生, 山岭环绕,沟壑清泉,隐约其间,常有虎豹出没。村里的人家,太阳下册,就关门闭户,以防虎豹为患。王力初来时,很不习惯,慢慢习惯了,倒觉得这里十分清静,是个读书的好处所。
他在大车坪,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他自学增长了知识,便感到他过去编的教材,需要 增加些内容,便选了《礼记?檀记》的一些章节,杜甫诗《石壕吏》,白居易诗《凌霄花》。他在讲到《礼记》的"苟政猛如虎",杜甫的"有吏夜捉人",白居易的"有木名凌霄" 时,都绘专用绘色,剖释入微,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王力到大车坪后,李荫田也常住在村里,只是县里举行文艺比赛时才到县里住几天。一次,李荫田主持缀句比赛,要参赛人作句子填空,句子的头尾二字由他来定。这次的赛题是"一○○○○○○○心",有人写的是"一日三餐,佳肴美酒最关心",王力写的是"一瓯百缺 ,支那现象最伤心",评卷的人看了王力填的缀句,无不称赞他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便将这缀句列为榜首,并用大红纸张榜贴在东门的城墙上。从此,王了一的名字就为人所知,不少乡绅都想请他去作西宾。
王力在大车坪,"束修"由家长来凑,吃饭则轮流到学生家,每家吃一个月,周而复始。一天,他到学生家长李子初家吃饭,偶然发现这家的一个空房里堆了14箱书,箱面有厚厚的灰尘。他好奇地打开了两箱,见箱内的书都是他没有见过的。他问李子初,这些书是谁的?可以都开箱看看吗?李子初说:"你想看,就打开来看吧!"王力一连几天,一箱箱打开,浏览了一遍。他震惊了:啊,哪来的这么多的书?他看到箱中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还有很好的注疏本和书主人的读书毛记以及"山长"(相当科学院院长、教授)的"如此读书,方是读书"的批语。他问李子初,他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好书,李子初告诉他,这是他父亲李月庄留下的。他父亲是个贡生,曾就读于广东的广雅书院,酷爱读书,就买了这许多书。王力心想:如果这些书能借给我一本一本慢慢地读,该有多好!他受强烈的求知欲所驱使,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口向李子初借书了。李子初本与王力家有亲戚关系,王力的大姑妈嫁到大车坪,李子初是王力姑丈的堂兄。李子初见王力如此好学,便一口答应了:"你想看就带回你家慢慢看吧!反正丢在这里,也没人看,将来给虫蛀了,怪可惜的!"王力喜出望外,激动万分,连连谢过主人。几天后他就请了挑夫,把书运回了岐山坡。
1921年,他在家里办了个"民十书社"(民十,即民国十年),邀了十来个知识青年一块读书 。书社就以这14籍书为主,再买了些孙中山、胡适等写的新书。王力因此辞去了大车坪的教职。
这年夏天,博白的大平坡李氏家族办起了一所李氏开国学校,请王力去当教师。这里一所实 行新学制的完全小学,校址就设在离城8里的大平坡。王力想到他去那里教书,还可带上他的小弟弟去读小学,便接受了开国学校的聘请。
他刚到开国学校时,因他学历最低,资历最浅,只给他教初小。他教了两三个月,校长李慎 西见他教得很好,教学质量比一般的高小教师还高,便提升他为高小教师,年薪由80元小洋增到160元小洋。王力在开国学校教了3年书,仍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他一本一本地读 借来的书,增加了不少知识,又把他学到的知识用到教学上,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他为人谦虚诚实,敬老爱幼,为学勤奋用功,潜心钻研,甚得年长资深的同事喜爱。校长李慎西是个 爱才的人,曾公开对人说:"凭了一的才干,小学实在委屈了他!"一位年长的同事李春馨也对王力说:"了一,你这么年轻,又这么聪明勤奋,如能到大学深造,前途将无可限量! "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力听了前辈的话,他心中那曾熄灭了的升学之火复燃了。对!升学去!可是,钱呢?想到钱,他犯愁了。
李慎西知道王力正为钱犯愁,便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他送给王力100元小洋,说:"了一,你就拿这点钱做路费,到上海去考大学吧!考上了大学,将来有困难,再慢慢解决好了。"李春馨也资助了20元小洋。王力得了这笔钱,不禁热泪盈眶,连声谢过前辈,表示决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来日将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乡亲,报效祖国!
临行前,他整理了行装,把14箱书中他最需要的一些古籍带上。这是因为这14本箱书是注入他血液中的精神营养,有了它,他才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做学问,从而使他找到一条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王力说,这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
次年,有个学生的家长住到城里,把孩子也带到城里,请王力去当家庭教师。城里有个乡绅 名叫李荫田的,听说王力教书教得很好,特地去听王力讲课。他听后,很欣赏王力的才华,当面考奖王力:"了一,真想不到这后生如此多才,书教得这样好!"李荫田也算是博白名士,他和博白的几个文人组织了个"移风骚会",每年中秋前后,都是举办一些文艺比赛,王力几乎每次参赛,每次得奖。李荫田对王力说:"了一,你到我村子教书去吧!好吗?"王力见他俩意趣相投,便答应了。1920年,王力到李荫田的家乡大车坪当家塾教师,李荫田也 和他一块回了老家。
大车坪,是个离城20里的小村庄,村里十来户人家,全是李氏家族。村子周围,杂木丛生, 山岭环绕,沟壑清泉,隐约其间,常有虎豹出没。村里的人家,太阳下册,就关门闭户,以防虎豹为患。王力初来时,很不习惯,慢慢习惯了,倒觉得这里十分清静,是个读书的好处所。
他在大车坪,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他自学增长了知识,便感到他过去编的教材,需要 增加些内容,便选了《礼记?檀记》的一些章节,杜甫诗《石壕吏》,白居易诗《凌霄花》。他在讲到《礼记》的"苟政猛如虎",杜甫的"有吏夜捉人",白居易的"有木名凌霄" 时,都绘专用绘色,剖释入微,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王力到大车坪后,李荫田也常住在村里,只是县里举行文艺比赛时才到县里住几天。一次,李荫田主持缀句比赛,要参赛人作句子填空,句子的头尾二字由他来定。这次的赛题是"一○○○○○○○心",有人写的是"一日三餐,佳肴美酒最关心",王力写的是"一瓯百缺 ,支那现象最伤心",评卷的人看了王力填的缀句,无不称赞他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便将这缀句列为榜首,并用大红纸张榜贴在东门的城墙上。从此,王了一的名字就为人所知,不少乡绅都想请他去作西宾。
王力在大车坪,"束修"由家长来凑,吃饭则轮流到学生家,每家吃一个月,周而复始。一天,他到学生家长李子初家吃饭,偶然发现这家的一个空房里堆了14箱书,箱面有厚厚的灰尘。他好奇地打开了两箱,见箱内的书都是他没有见过的。他问李子初,这些书是谁的?可以都开箱看看吗?李子初说:"你想看,就打开来看吧!"王力一连几天,一箱箱打开,浏览了一遍。他震惊了:啊,哪来的这么多的书?他看到箱中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还有很好的注疏本和书主人的读书毛记以及"山长"(相当科学院院长、教授)的"如此读书,方是读书"的批语。他问李子初,他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好书,李子初告诉他,这是他父亲李月庄留下的。他父亲是个贡生,曾就读于广东的广雅书院,酷爱读书,就买了这许多书。王力心想:如果这些书能借给我一本一本慢慢地读,该有多好!他受强烈的求知欲所驱使,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口向李子初借书了。李子初本与王力家有亲戚关系,王力的大姑妈嫁到大车坪,李子初是王力姑丈的堂兄。李子初见王力如此好学,便一口答应了:"你想看就带回你家慢慢看吧!反正丢在这里,也没人看,将来给虫蛀了,怪可惜的!"王力喜出望外,激动万分,连连谢过主人。几天后他就请了挑夫,把书运回了岐山坡。
1921年,他在家里办了个"民十书社"(民十,即民国十年),邀了十来个知识青年一块读书 。书社就以这14籍书为主,再买了些孙中山、胡适等写的新书。王力因此辞去了大车坪的教职。
这年夏天,博白的大平坡李氏家族办起了一所李氏开国学校,请王力去当教师。这里一所实 行新学制的完全小学,校址就设在离城8里的大平坡。王力想到他去那里教书,还可带上他的小弟弟去读小学,便接受了开国学校的聘请。
他刚到开国学校时,因他学历最低,资历最浅,只给他教初小。他教了两三个月,校长李慎 西见他教得很好,教学质量比一般的高小教师还高,便提升他为高小教师,年薪由80元小洋增到160元小洋。王力在开国学校教了3年书,仍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他一本一本地读 借来的书,增加了不少知识,又把他学到的知识用到教学上,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他为人谦虚诚实,敬老爱幼,为学勤奋用功,潜心钻研,甚得年长资深的同事喜爱。校长李慎西是个 爱才的人,曾公开对人说:"凭了一的才干,小学实在委屈了他!"一位年长的同事李春馨也对王力说:"了一,你这么年轻,又这么聪明勤奋,如能到大学深造,前途将无可限量! "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力听了前辈的话,他心中那曾熄灭了的升学之火复燃了。对!升学去!可是,钱呢?想到钱,他犯愁了。
李慎西知道王力正为钱犯愁,便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他送给王力100元小洋,说:"了一,你就拿这点钱做路费,到上海去考大学吧!考上了大学,将来有困难,再慢慢解决好了。"李春馨也资助了20元小洋。王力得了这笔钱,不禁热泪盈眶,连声谢过前辈,表示决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来日将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乡亲,报效祖国!
临行前,他整理了行装,把14箱书中他最需要的一些古籍带上。这是因为这14本箱书是注入他血液中的精神营养,有了它,他才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做学问,从而使他找到一条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王力说,这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