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文论 |
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王小波为我们开拓出了杂文写作中的别有洞天。读他杂文的第一感受就是惊叹:原来杂文也可以这么写的。的确,杂文一贯剑拔驽张、杀气迫人的面貌使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杂文的功能似乎决定了它只能以此种面貌出现。鲁迅和李敖固然幽默感十足,但仍掩饰不住文章咄咄逼人的锋芒而令读者忍不住变得紧张和严肃。到了王小波手里,一切都如此不同了,杂文居然呈现出优雅的绅士风度。然而这并不是以自折利爪为代价而得到的,王的杂文仍然是寸铁杀人,处处引人深思的,不过他“杀”得如此潇洒自如,令人感觉不到他正在阴沉沉地用力。以最轻传达出最重,在小说领域里当推苏童,而在杂文领域里,我看到的则是王小波特立独行的身影。
经历了那个最荒谬的时代,然后得以贪焚地呼吸最自由民主的空气,这种巨大的反差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阴阳二气相激相荡,令王小波几乎毁灭而又得以新生。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愚昧和无趣的可怕,也比任何人更加珍惜智慧和有趣。他的每一篇文章其实都在诉说这两个命题。他是那样担心我们再度陷入那万劫不复之境,再重复他早年的痛苦经验,这种担心是如此真诚、饱含忧患、令人感动,他的文章也因此超越了雅皮士的调侃,而晋升至悲天悯人的境界。
鲁迅是学医的,因此他的杂文总有种解剖刀的幽光令人不寒而栗。李敖是学历史的,因此他的杂文最善于挖根究底层层取证。王小波工科出身,又精通计算机(不是操作层面上的,而是能设计精密的软件),在文人中是个特例,因之他的杂文有一种科学的逻辑,毫无霸气(鲁李二人的杂文都有霸气,某些地方纯以气势折人),让人心悦诚服。在国学修养上,王小波远不敌鲁李;在西方人文科学方面也未必胜之;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简直让所有国中文人目瞪口呆,并使他能够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来审视所谓国学。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上,鲁迅着力于攻击它的性质,即它是一种奴性文化;李敖则是抓住它的现实效果不放大唱反调,即它把中国搞得一塌糊涂;王小波则是从方法论和逻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最轻蔑地嘲讽:儒家尤其是程朱理学想当然的治学方法在王小波这里遭到了毫不留情地阻击。孟子、朱子,这两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庞然大物被嘲弄得体无完肤——王小波简直是一剑封喉,抓住了两位的命穴。多少人研读孟朱,却从未见有人在高文大册中发现有结果没过程或者是过程根本不对的荒诞,只有等到王小波轻轻一点,才让我们惊觉某些庞然大物原是如此虚假可笑不堪一击。
和鲁迅一样,王小波亦名列本世纪中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中,而他把小说成份带入文章的比例远比鲁迅为多。当我读到“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时,我分不清这到底是属于小说还是杂文的语言。不仅片断描述上如此,有时甚至还扩散到整篇文章,最典型的莫过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这篇业已带有某种标志性的文章中,王小波以标准的小说笔法描述了一只猪独特的经历,反讽、戏仿、隐喻,各种现代小说技巧交错运用,然而它又是一篇地道的杂文,辛辣到了极至。这就是王小波的秘诀所在:他把小说笔法最大限度地带入杂文,使其呈现姿态多变、妙趣横生的美学效果。令人惊叹的是,小说趣味并未丝毫影响文章的锋芒,反而使其加深了打击的力度,并且使杂文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出击,就像一个绝代武林高手所能作的那样。这是一个天才方能达到的境界,而王小波正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领域里最后一个成型的天才。
经历了那个最荒谬的时代,然后得以贪焚地呼吸最自由民主的空气,这种巨大的反差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阴阳二气相激相荡,令王小波几乎毁灭而又得以新生。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愚昧和无趣的可怕,也比任何人更加珍惜智慧和有趣。他的每一篇文章其实都在诉说这两个命题。他是那样担心我们再度陷入那万劫不复之境,再重复他早年的痛苦经验,这种担心是如此真诚、饱含忧患、令人感动,他的文章也因此超越了雅皮士的调侃,而晋升至悲天悯人的境界。
鲁迅是学医的,因此他的杂文总有种解剖刀的幽光令人不寒而栗。李敖是学历史的,因此他的杂文最善于挖根究底层层取证。王小波工科出身,又精通计算机(不是操作层面上的,而是能设计精密的软件),在文人中是个特例,因之他的杂文有一种科学的逻辑,毫无霸气(鲁李二人的杂文都有霸气,某些地方纯以气势折人),让人心悦诚服。在国学修养上,王小波远不敌鲁李;在西方人文科学方面也未必胜之;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简直让所有国中文人目瞪口呆,并使他能够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来审视所谓国学。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上,鲁迅着力于攻击它的性质,即它是一种奴性文化;李敖则是抓住它的现实效果不放大唱反调,即它把中国搞得一塌糊涂;王小波则是从方法论和逻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最轻蔑地嘲讽:儒家尤其是程朱理学想当然的治学方法在王小波这里遭到了毫不留情地阻击。孟子、朱子,这两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庞然大物被嘲弄得体无完肤——王小波简直是一剑封喉,抓住了两位的命穴。多少人研读孟朱,却从未见有人在高文大册中发现有结果没过程或者是过程根本不对的荒诞,只有等到王小波轻轻一点,才让我们惊觉某些庞然大物原是如此虚假可笑不堪一击。
和鲁迅一样,王小波亦名列本世纪中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中,而他把小说成份带入文章的比例远比鲁迅为多。当我读到“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时,我分不清这到底是属于小说还是杂文的语言。不仅片断描述上如此,有时甚至还扩散到整篇文章,最典型的莫过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这篇业已带有某种标志性的文章中,王小波以标准的小说笔法描述了一只猪独特的经历,反讽、戏仿、隐喻,各种现代小说技巧交错运用,然而它又是一篇地道的杂文,辛辣到了极至。这就是王小波的秘诀所在:他把小说笔法最大限度地带入杂文,使其呈现姿态多变、妙趣横生的美学效果。令人惊叹的是,小说趣味并未丝毫影响文章的锋芒,反而使其加深了打击的力度,并且使杂文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出击,就像一个绝代武林高手所能作的那样。这是一个天才方能达到的境界,而王小波正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领域里最后一个成型的天才。
前一篇:忧患一百年,杂文三大家(上)
后一篇:王家新:在两极之间摇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