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暖的文字为什么那么少?

(2006-07-13 15:11:48)
分类: 社会评谈
    温暖的文字为什么那么少?
    一个好的记者不仅应该是个社会的记录者,反思者,还应该是个能够超越纸笔,直抵内心灵魂的知识分子,是个理性而不失人文情怀的社会守望者。
     然而,记者却是个最容易失去自我而成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危险角色。对新闻异常性的追求使得对普通个体与事物产生漠视;对新闻客观性的标榜使得理性至上,情感至下成为事实,而传播机构对时效要求日复一日的提升也使从业者日益浮躁,并逐渐失去对社会进行关怀和反思的时间与心态。
     当职业价值渐渐渗入到记者的整个细胞,成为其新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时,媒体知识分子可能成为只剩下职业能力与智力的冷漠观察者,从而丧失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在工作中悄然发生的,所以可以称之为人文关怀“合理”的流失。
    记者人文关怀的流失可以在当前的各种大小报刊的字里行间找到蛛丝马迹,比如对灾难事件的处理,都市媒体对外来民工新闻的处理,对于隐私、名誉和特殊病变事件的处理等。你经常可以在电视广播中看到,由于各种原因,被采访者出现拒绝的体态和表情如害羞,胆怯,悲痛甚至愤怒时,记者的冷漠或追问的嘴脸,这不能不让人为此感到难过。 有人告诉我说,在北京发生的一次地铁事故中,负责治疗伤者的医院给有关部门告状说,因记者太多挤满了地方而无法救人!我不知道这个医院是否夸大了事实,但有一点我相信:在许多记者眼中,他们要的新闻比医生正常工作更重要。
    是的,新闻有新闻的法则,记者有自身的追求或任务,但这种法则不应该大于人的法则。在另一方面,漠视新闻事件中人的感受,这种采访或再现的“手法”也不是什么高明的技巧,而是代表了一种不成熟。
    不过,在这一切的背后,记者同样是受害者,他们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戕害。记者们常说,不能一辈子做记者,“因为累”。累在何处?除了体力上的奔波,正是心灵之累。 据悉,现在中国有超过100万的媒体从业人员,其中近80%的人与媒体之间没有签定劳动合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李希光教授所说的:记者正变成商业社会的“新农奴”。记者准入门槛是如此之低,以致于在一些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工作就去当记者。”
   你能指望本身就缺乏“被人文关怀”的人写出多少温暖的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