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方面专门给安排了半天时间去参观“故宫”。
车一到,故宫已经有专门等候,并安排了专人讲解,据说是行了公文的,呵呵。
给我们讲解的是一位年长的女士,风度气质极好,看她胸前挂的牌子,是义工,但谈话中,她说起“故宫”里面的一些保护文物的事情,却象是说自己家里的事,后来才知道,她原来在这工作了17年,现在也许是退休了,割舍不下,又回来做义工吧,我猜的。
近3个小时的讲解,她一直充满激情,言谈中不断插入她的个人见解,在介绍唐代造像时,她对美的理解已经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呵护令人肃然起敬,她说起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已经“西化”甚至“好赖坞”化是很大的遗憾,我完全赞同,是啊,我们现在的确少了很多雍容和恬淡,甚至,我们的文化逐渐在远离我们的生活。
90年代中期,在日本,曾经出现过关于“茶发一族”的讨论,而现在,我们自己的街头,不要说茶发,金发、红发、绿发到处都是,不管你明白不明白,世界变化就是这么快。
这3个小时,我们有双重的收获,不仅近距离的接触了这些传世的宝贝,更接受了一次传统的美学教育。
她还问了一个问题,在49年,国民党安排了军舰来运送故宫的宝物来台湾,但一些家眷闻风而至,舰长遇到了难题,是运人还是运文物,如果你是舰长,你如何决定?
大家各自说了自己的观点,我不是舰长,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怎么做都对,怎么做也都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舰长卸下了80箱文物,搭载了一些人。
这位女士特别指出了几件珍宝的独特之美,以往我看过图片,但真的看到实物,又有人在旁边讲解,感受更是真切。女士说,宝物有灵,躲过了战乱,躲过了日本人的轰炸,甚至躲过了台湾大地震。
来台北2周前,我刚刚在北京的故宫,在皇帝老儿的宅子里喝茶赏月,2周后,又在台湾的“故宫”里看皇帝老儿的“家当”,皇帝老儿的宅子就是个宝物,巍峨壮观,气度非凡,台北虽有皇帝老儿的诸多宝物,但那“故宫”我却是真的不喜欢,不管是气度还是造型、色彩都没有什么根基。
我相信她的关于宝物有灵的说法,我更愿意相信,有一天,有灵的宝物可以回家,和他们的“家眷”们团聚。
台北故宫前的狮子。。。。
讲解的女士。。。。
故宫里不让拍照,我遵守了规定,也就无法给大家看里面的宝物了。我最喜欢的是黄杨木雕的“罗汉搔背”和“弘治的素碗”,“无欲之乐”与“无欲之静”。。。。呵呵
前一篇:10日谈之3,吃
后一篇:台北10日谈之5,忽然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