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身体,舞者、现代舞团,现代舞 |
【7】结束·春歌
灯再起时,梦中的秋千已经不在了,那只小虫还在。
又见美丽的新娘,依然盛装,依然红巾遮面。她伏下身去,仿佛在安慰哭泣的小虫儿,用无声的抚摸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然后,新娘用手中的红绸带,缠绕着那只小虫的手腕,带着她,向前走去,象是带着一只流浪已久的小动物回家。
小虫儿的身后,是延伸的红绸,带出来那条鱼,依然红蜃艳艳、水袖飞扬。绸带绕着鱼儿,也绕着再后面的白色大鸟,西楚霸王依然用一格一格的步伐昂然行走,仿佛他不曾离开。接着是草,和最初的那朵花儿。他们都在红绸的牵引与绑缚之下,一一上场,又渐次离开,并仍然舞在各自最初的节奏里。
音乐,是何训田《波罗密多》专辑里的《春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歌声反复呻唱,灯光由暗转明,压抑许久的现场,忽然有这样花好月圆的歌声和明媚的旋律流出,那些恍若已经逝去的生命又纷纷回来,刹那间反倒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之后,便是长久的谢幕,长久的掌声,落下来又收上去的纱幕,一次一次,意犹未尽般不舍。
【8】想像力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有一千个观众,绝对也有一千个《三更雨·愿》。
这部作品,用了太多或明或暗的象征手法,也用了许多戏曲及来自中国民间的传统原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这部作品绝对会有相当不同的感受,即便是相似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这部作品中的许多片段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观众,按顺序去理解那五个片段时,就把鱼看成了蚊子,而且怎么看怎么像。
在我的眼里,这五个片段,代表了五个相关的生命个体,他们也许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也许是世世代代人们痛苦与欢乐的一个横截面,他们如此相似,又活在各自的秘密花园与个体深渊中。看到他们,会想到自己,想到身边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想到那些已经远去或将要来到的人。
对编导高艳津子(再次声明一下,她是中国的现代舞演员和编导,土家族人,不是日本人)来说,这种因人而异的观看效果其实是非常好的结果。她在演后谈时说到,最可怕的作品就是只让观众得出一种印象、一个答案的作品,她要的,是每个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参与到演出中来,用观众的想像力和演出共同创作的效果。而且在每创作一个作品时,她除了比较主要的线索之外,会有意识地埋许多其它的小的线索进去,这就好象是一个探宝游戏,不同的观众,会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9】《三更雨·愿》里的生命哲学
如果不是在演后谈上看高艳津子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我还不会对这个瘦瘦的女子有更深的惊讶。其实之前知道她已许久,看过她的《灵·骨》,不太喜欢;也看过她在2005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工作坊上带参与者们练习身体的反应,很有趣;还有她那个神气可爱的小儿子,给我印象很深。除此之外,对她并无太多了解,甚至因为听过一些负面的评价而对她有些排斥。
然而这次的演后谈,让我明白她的厉害。让我知道她能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绝非偶然,或仅仅是利用了中国元素的讨巧手段。在这部作品背后,有她完整清晰的人生哲学,而且那套体系是已经在她生命当中生长起来的,不是偶尔借哪本书上的一句话来表达的。
在《三更雨·愿》中,高艳津子试图用花、草、鸟、鱼、虫(当然,再加上那美丽的传统服装的新娘)来展示人们生活当中熟悉的几种生命样态,她为这些生命样态之间添加了某种联系,比如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曾出现的红色,花儿手掌上的红色代表花蕊,草腿部的红线象征野火般的生命力,鱼的红唇是特别渴望表达而又无法传递的声音,鸟的红色髯口象征血性与刚烈,小虫儿足尖则象是穿了一双小小的轻灵的红舞鞋。这和说明书上第一句话“每个人都会走,但不会真的走,还将回来——西藏谚语”的意义是暗合的,这些小生命,他们或许是曾经存在或消失的个体,或许只是一个人,在不同的世,以另一种面目出现。
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那些曾经存在和已经消失的生命历程呢?那些痛苦与欢愉,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体验过吧。
而离开,或无法离开,再次回来,是为什么?因为有愿未了么?来世,我们还愿意为人,或为花、鸟、鱼、虫、草,或是一只小狗,只为再与你相遇么?
现场的一位佛门师长在盛赞这部剧后,说到觉得这部剧有点太沉了,太重了,能不能再大一点,再亮一点。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不应该有那么多绝望与痛苦,应该多一点光明与希望。高艳津子也明白,所以她不顾演后谈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仍然坚持要对这个问题再做一些表述,也是在这段最后的表述中,我更明白了她的选择。
她说:人们常说世世代代修练,是为了成佛。而我觉得,也许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成佛的机会,我们要成人,我们要爱,要这些体验,我们愿意。
我相信她说的是对的。谢幕时没有出现的新娘,演后谈时大家都没有谈到的新娘,在我看来,或许就是那个“希望”的代表。她一直在,代表着人类繁衍和重生的可能,代表着纯真爱情以及可能遭遇的种种创伤。然而无论人类曾经遇到多少次巨大的灾难,总有些美好的东西还会在,它抚慰与牵引着我们前行,牵引着人类的历史和无边无际的生命前行。其实“新娘”以及剧终时的音乐,已经很好地暗示了希望,我甚至觉得那暗示有点太明了。
【10】演职人员
有些演职人员,不得不提一下,虽然我并不认识他们,但他们的确应该被人们记住。
文子,音乐。这部剧的音乐几乎都是原创或经过重度改编,声效极为丰富复杂,是用了心的作品。
舞者朝克,花儿。十几分种的片段,据说他跳一次要哭一次,哭到最后,开始懂得往里收,体会把情感与泪敛回去之后所产生的力量。用他的话说,有点象遛狗。他在演后谈时还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他说,这个舞让他明白:跳舞的时候,要诚实。大概的意思是,舞者要很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角色、面对观众,才会有好的表现。我的理解,是把那颗赤裸裸的心,捧出来给大家吧。
舞者孙乐,虫。这部剧中,每一个舞者都要和一个外在的道具共舞,象草是和拂尘,鸟是和红色的长长髯口,虫则是和那根晃来晃去的吊杆。我们看着,觉得她如此放松地在随着吊杆悠然来去,于她而言,则仅仅是依靠腹部作为唯一的支点,全身的力量伏在杆上,还要做各种动作,并与不知会往哪个方向晃去的吊杆配合。因为正好是胃部顶在杆上,所以如果晚上要演出,就一天都不能吃东西,否则会呕吐。即使空腹,演完之后,胃部因为受挤压,仍然疼痛许久。这,也是因为爱吧。爱舞蹈,爱自己所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
【11】领悟
通过这个作品,我领悟了几件事:
一、一部舞蹈作品是可以清晰有力地传达思想的。
二、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可以也应该成为内容本身。
三、开放与多元的创作方式,用心的创作态度,专业的制作水准,是作品致胜的核心。它与商业无关,与票房无关,与媒体的宣传和某某奖无关。
不过,也有遗憾,这样一部作品,能看到的人仍是少数。它存在,却又不为更多的大众所知,可惜。无法作为提高演出市场平均水准的参数而进入市场,则是另一种遗憾。
如果有可能,希望这美丽的花儿,再开一次吧。
( 20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