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舞团每年推出几台不同编导的原创作品,每个作品的上演,都会引发一些评论,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叫“水晶”的写的系列评论,写的很有意思,转贴过来。
以下为原文转贴,转自水晶的博克。
首发于2006年7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演出地点:北京现代舞团实验剧场(6月30日、7月1日)
当象幕、象床维、又象分开梦与现实的纱帘轻轻上卷时,《三更雨·愿》在一首忧伤的歌曲中开场。这部北京现代舞团受威尼斯双年展委约创作的舞剧,6月20日在威尼斯世界首演,被双年展的艺术总监和评委们反复以“不可思议”和“美妙”来形容。
“三更雨”是编导对于“轮回”的理解和表达,在剧中能通过淅淅沥沥的雨声和午夜叹息似的声息来感受这一点。五个独立片段中的舞者,他们各自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样态,却又通过一点红色而悄然关联。第一个片段中舞者的手掌殷红,象征着花朵;第二个舞者小腿上有两道红线,第三个舞者嘴唇艳红,第四个舞者红须飘飘,第五个则是足尖上一抹红色。这使得这五个忧伤的生命之间有了某种关联,或许他们是一个生命在不同世的轮回转生,又或许他们是芸芸众生中相似的彼此。
现代的肢体,魔幻的服装,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形式,在这部舞剧中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最显著的主线是那些生命在极度忧伤状态下的挣扎与伤痛,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而伤痛之外,是对生命与所爱的人挥之不去的执着与追恋,是舍不得离去又不得不离开的轰然倒地。当你听到第一首歌唱到“真可惜,真可惜,你是春天的花儿,开在了秋天里”,看到那个男舞者包裹在纱裙中深深颤傈的身体和欲哭无泪的容颜,你怎能不为他潸然泪下。当你在西楚霸王“时不利兮奈何兮”的唱腔中,看着白衣舞者空有翅膀却无力飞翔时,又怎能不他扼腕叹息。
舞剧中还有一个神秘的新娘,她身穿嫁装,头披红纱,在五个片段的结束与前始前出现,只是徇着音乐声轻轻移步或张望,并没有舞蹈性的演出。结束时,她将红色的长绸缠在那只小虫儿的舞者手上,牵着她,慢慢向舞台的另一端走去,而红绸上依次绑缚着其它舞者,他们虽似乎仍在自己从前的状态当中挣扎。但《波罗密多心经》的音乐、花好月圆内容的歌词和那个美丽的新娘,多少让人看到此许生命的希望。
作为一个进场比较晚手里没有拿到说明书的观众,我充分享受到了在观看时自由想象和在演后谈时听创作者阐述的两种奇妙感觉,这可比那些一进场就拿着说明书按图索骥并希望观感与说明一一对应的观众幸运多了。比如按照说明书上的解释,五个独立的片段应该分别是“花”“草”“鱼”“鸟”“虫”,但我却只在“花”、“虫”这两个片段有特别明确的对应感受,而“鸟”我就看成了西楚霸王项羽,“鱼”被我看成了传说中的女吊,“草”则象是西域高原上送葬的女巫。
不过这在编导和主要创作者高艳津子看来是一种非常好的效果,她解释自己在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除了主线之外,往往愿意同时埋特别多的其它线索进去,这样就可以让观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这种自由想象的发散空间或许只能由现代舞这种形式比较自由的艺术载体来承载,现代舞中舞蹈语言、音乐、服装和灯光等多维度的综合创作因而显得尤为重要,既需要多元化的意念,又需要共性的集中点。而能够在观看的同时,在自己的想象当中进行再度创作的观众,无疑是一个幸福的观众。
(2006年7月2日,水晶/摄影)
图片我不会转发,我把水晶的博客做了联结,有兴趣的人自己点开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