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文章 |
小镇不大,街长两三里,人口不过万。泥土小巷子两侧,只见平房灰瓦,木门小窗。学校的楼房算高的,也不过三层。周围田野青葱,浅山环绕,东边一条长流水,西边一条季节河。河里有鱼,地里有牛,山间有虫儿,树上有鸟儿。是穷乡僻壤,也是个生机盎然的小社会。
青山绿水的家乡呵,我们怎么也呆不够!
家乡有那么多亲人,还有无数好玩儿的事儿。一来爷爷抱在怀里,过一会儿又跟奶奶去看老姑。头天大爷带着去小河抓鱼,回来奶奶用饭勺放点儿油一煎,满院儿飘香。转天趴在奶奶家的猪圈上看个没完,妈妈问臭不臭?“才不臭呢!”“一 点儿 都 不 臭!” 又一天跟着几个红脸蛋儿的鼻涕娃上北山,抱回来一只她最喜欢的“山驴驹子”——两寸长的一种硬壳虫,带一条黑色的硬尾,睡觉的时候还得放在枕边,用小手胡撸着好像在哄布娃娃。
没事儿我就带他们沿街参观小作坊。乡里乡亲的,哪家都是推门就进。小小的一间房就是一个小工厂,有做鞋的、织地毯的、修理农具的、印刷课本的…… 。他们大睁着眼睛,从头看到尾。
孩子们在小作坊里和山间田野上不知学到多少东西。他们走进山川大地,看见银河与星座,摸到雨雾和露珠,与庄稼和小虫子们共呼吸,知晓了吃穿住用的物件的来历。回到学校,他们显然比没出过大城市的同学见识广博!
更深处,他们接通了家乡的血脉。他们不再是城市茫茫人海里的无根少年,而是根须扎进土地里的小树,枝叶可以随风飞舞,却根深蒂固,不惧霜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