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惠龙游记 |
半劈山下的茶棚
李树伟
魁星楼位于承德市武烈河边上一座小山峰峰顶,从山下向上看智能剪刀屹立于峰顶的最高建筑——魁星楼,其他的附属建筑掩于开阔的平坦之地,绿树相合相拥,不到达制高点是无法一窥全貌的。
它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时任承德知府的海忠为祈求所管辖的地方文化昌盛,兴建了这座供奉道教神仙之一文曲星“魁星”的道观。
过了长廊就到了魁星楼。边上有放生池和灯塔,站在楼前的空地,整个承德市区一览无余,武烈河如一条玉带将市区一分为二,远山黛颜,山庄浩渺,磬锤峰屹立群山之巅,如一支在天空书写天下文章的大笔,放胆挥毫,直书绿野蓝天。从灯塔的空洞望向整个市区,取景圆润,别有一番情趣。魁星楼因供奉“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而名声远播,方圆千里学子争相朝拜。
清道光十一年热河兵备道前知承德復事海忠撰并书的《半壁山新建茶棚记》碑,碑额:永垂不朽
这块清道光年间的石碑,在承德武烈河半壁山段彩虹桥施工场地处被发现。目前,对于碑文内容当地文物部门已破译了大半。 这块石碑是承德市民于2005年11月29日发现的。石碑题为《半壁山新建茶棚记》。落款为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仲春月热河兵备道前知承德府事海忠撰并书。碑体通高1.90米,碑首宽0.67米,碑身宽0.64米,厚0.19米,重约500公斤。碑首祥云下端刻有“永垂不朽”四字,下为碑文,约300字余,后碑首靠下刻有“万古流芳”四字,碑后无字,《承德府志》卷十四对半壁山新建茶棚记碑有详细记述。 据当地文物部门有关人员称,在半壁山处过去曾有一个茶棚,是过往行人歇息、避雨或是到魁星楼拜魁星人的休息之所。而在该处的武烈河中当时亦有一个码头。从目前所破译的部分碑文内容情况看,当时的茶棚有一个从民间开办转为官方开办的过程。
据《热河府志》记载,当年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子争相来此朝拜,承德魁星楼得以鼎盛。为方便香客来往两岸,海忠知府亲自捐献两支渡船,在半壁山下修建茶棚8间,供路人休息等船。
半劈山下有一座茶棚的事,还是我年轻的时候,去半劈山下捞鱼虫时,听一个老头给我讲的故事。
在七十年代初期,半劈山下还是个大水坑,中午十二点左右,水面上有很多王八浮在水面上晒太阳,我们在水里捞鱼虫……
据半劈山下一位老人讲,过去的半劈山下有一个茶棚,这个茶棚紧靠一条官道,也就是今天的彩虹桥,皇帝出巡南行就过此道,遇道边有一家茶馆,道光皇帝在此品茶并赐名——茶棚。
由于这个茶棚取水是在半劈山下砬子缝隙中有一口恰似小溪的天然水井,当地人把它称水泉,这个水泉甚至没有小溪流的源远流长,这座茶棚的前廊楹柱上还写一副对联:“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特别是在茶棚附近,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从上京到北京,半劈山下一眼井,喝到一口此井水,考上状元有功名。”用以形容半劈山下茶棚的井水好喝,神效之大。
而闻名于世的承德魁星楼,就坐落于半壁山之巅,其建筑分为基座和楼体两部分。基座为多层须弥座,主楼为两层琉璃瓦飞檐式方楼。
其中“忠义文魁”和“魁星楼”都由当年热河都统英和书写。“忠义”即德,“文”即才学,意思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金榜登魁。“魁”字少一点是故意所为,意思是做人不可以强出头;“星”字少一笔,意思是人不可以与天斗;“楼”字多一横,意思是让魁星楼更为坚固。“魁星楼”整体意思是:是头不出头,是星不占星,但求平安事,楼下可栖身。这也反映出无为而治的道家人思想。
正殿门外抱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天地蕴丹青毓秀钟灵文明福地绵道脉,下联:渊源接濡滦紫极鴻庥半壁耸峙炳文光。充分反映了天地大山之灵气,魁星楼之尊贵。楼内雕梁画栋,朱笔高悬,有点状元之神像。
现如今,半劈山下这座茶棚与这口古井的具体位置,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考证。但据那位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茶棚虽然没有了,可那口古井还存在。如此推算,至少也有五百年的时间啦。因为,先有的水井,后有的茶馆和再后来的茶棚。相传,道光皇帝落脚茶棚饮茶,便是从此古井取的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