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李树伟
一篇孙晓平的散文集《一亩心田》读后感,让我彻夜未眠,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有喜有忧,个中滋味,不是过来人真是难以想象,难以接受,更难以置信。
于是,让我感悟到:作者的人物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你既然选择在草根社会挣扎,就预示着窗外会送来加冕和狂风。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必须接受。这就是无奈的现实,谁也扭转不了。
特别是最近几日,孙晓平在她自己的散文集《一亩心田》里所拓展的文学气息,已在热河街不算太大的畅远亭里打下了桩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朝着北京、石家庄、深圳等地延伸。但是,随着生活镜头的不断切换,仅仅是为我换取了几句浪漫的抒情,而每到一处,那片裹夹着暴风骤雨的阴影,也随之而至,让人稍有喘气,就随即近乎窒息。正如张炜在《文汇报》报上的一篇文章所言:如果将作家的全部文字看成一篇篇通讯和对话,大概在潜意识和意识中,写给父母的最多。
于是,我听到了“潮涌东方再扬帆,万古江河鸟飞还”的呐喊。我看到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蓝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催人奋进,激动人心。开创了后疫情时代文学和文化产业方式的巨大变化,作家的责任与初心,始终如一,正如著名批评家李敬泽副主席在“后疫情时代文学”研讨会开篇主旨演讲中所倡导的,我们要学习杜甫的文学与革命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其沉郁,以其顿挫,为人民写作,真正为人民而歌。
后疫情时代,我们究竟遇到了什么?遇到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从前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界限似乎消弭,那些伟大的讲故事的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电脑屏幕,隔着手机贴膜,降低身姿,放下身段,重回勾栏瓦舍,重回民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孙晓平的《一亩心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个人经历成长史,虽然孙晓平的作品里抒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但每篇又能给我带来陌生和震感的阅读体验,她有效地呈现出一个草根文学爱好者的生存环境,以及所导致的困境。一次次意外的感悟,成了我对这部散文集读下去的推动器,一个个对亲人内心细致的描写,写出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不安,作为从“下岗”大潮中走来的孙晓平,她为了那口能够生存下去的“面包”,终日如履薄冰,过着寄人篱下,暗自颤抖的日子,那些暗流涌动,冷暖自知的雨夜,最终也凝聚成一本沉甸甸的《一亩心田》。就是这本非常不起眼的《一亩心田》,它不仅仅呈现出孙晓平的精神成长方式,更还原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无奈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