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伊逊河武工队

(2020-11-21 15:40:56)
分类: 历史资料

再说伊逊河武工队

李寒松

伊逊河武工队成立于1947年秋,由汤头沟、张三营2个区的护地队合并而成,因为经常活动在张三营上下、伊逊河两岸,时任县长廖寒飞给取名“伊逊河武工队”。

队长赵景春是河北唐县人,是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抗战胜利后调来隆化曾任张三营区武委会主任。副队长赵永山是隆化通事营西沟人,指导员王志诚是天津宝坻人,曾任过汤头沟区委书记,分队长李长春是隆化县疙瘩营村人,伪满时被抓劳工送东北小横山煤矿挖煤,受尽日本人的凌辱后辗转回到家乡,并以“国事犯”的罪名蹲过承德监狱,被苏蒙联军放出后,当了村清算主任,领着穷人搞土改,我军北撤时,他动员其二弟李长青一起北撤。他待人和气,作战勇敢而有谋略。

武工队员都是苦大仇深的翻身农民,队员吴国义在土改时分了地主张汉之几根木料,反攻倒算时非把房子拆了不可;汪申土改时分了一口大缸送回去不行,按原来放的位置放好还是不行,没办法跪着给地主磕了头才算完事。汪回家后对其子汪永禄说:“小子,你爹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你当八路去吧,将来好替咱穷人出口气。”这些人走到一起,组成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攻得猛的队伍,他们神出鬼没地活动在伊逊河两岸,战斗中常常以少胜多,使敌人闻风丧胆。对百姓像八路军一样,进门先扫院子、挑水,见人有礼貌,从不欺负百姓。老百姓称他们是“保镖”,说有了武工队睡觉都踏实。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阻击敌人向解放区进攻、镇压反动地主和在围剿土匪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冀热察导报》、《群众日报》曾刊文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

搜山锄奸 1947年10月,张三营镇通事营一带已成为较巩固的解放区,而游击区开展土改阻力仍很大,清算出来的东西群众不敢要,有的明着要了暗中又给地主送回去,还得说些小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当时在这里工作的廖寒飞县长认为:一是我党的宣传工作不够;二是地主的嚣张气焰没有打击下去。他指示武工队一手拿枪,一手搞土改,使武工队成为军政合一的战斗队。用武装保卫土改,以土改促进武装的发展。武工队每到一地,队员们便挨家逐户地用自己亲身经历去宣传土改的意义和政策,对群众很有启发,同时开展了搜山抓捕行动。首先抓捕了民愤最大的反动地主左老三、周国清、于海廷3人,交给区政府处决,很快平息了“国民党又要进攻了,天下早晚是蒋介石的。”的谣言,群众陆续参与到土改工作中来。10月下旬,武工队又在汤头沟、张三营先后抓捕了反动地主、恶霸、匪首23人,其中有11人被政府镇压。

武工队多次抓西山村地主孙某而不获,一个雪夜,赵景春亲自带队,它用一个手电筒在前山隐约用电光逗狗叫,队员们翻穿绵羊皮袄,鞋上绑上棉团,悄悄的溜进院子。待孙手持合叉(一种工具,也可当凶器)出外巡风回来,刚进门,刘汉廷猛扑上去将其抱住,孙被抓后,坦白了罪恶并表示愿立功赎罪。5天内孙某向武工队缴了3支枪还带了些子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武工队从地主手里收缴了11支大枪,上千发子弹。但地主交出的子弹中有的里面被换成炸药,将闫海清炸伤;张家营地主刘金榜交出的子弹全部用锅蒸过,一粒都不响,武工队很快查出,并予以严惩。由于武工队积极开展工作,张家营、九屋营等10余个村子,很快成为较为巩固的解放区。

转战歼敌 1947年7月,驻隆化国民党兵一部分,配合刘金生、袁喜廷、刘万成等匪队进驻张三营四处抢劫。为拔掉这个钉子,我户地队配合热西独立团参战。7月15日,在通事营召开了战斗动员大会,并派担架队向张三营迂回,给敌人一些假象。16日,冒雨转至围场横河子同独立团会合,深夜完成了对张三营的包围。17日战斗打响我户地队从张三营西门直冲刘柏大院,击毙匪首刘金生等18人,敌人向东突围,独立团架在河东的水压重机枪封锁了张三营大桥,时逢汛期,掉到河里的敌人多被淹死。此战毙、伤、俘敌40余人,缴获大枪26支,掷弹炮1门,大牲畜13头,布20匹,粮食10车。

8月间,敌人又到张三营骚扰,匪队100余人住在张三营,国民党一个连住河东。这时我主力部队不在附近,赵景春率户地队100余人,从罗古营后梁至大黑山布下若干小分队,白天打冷枪、夜间放篝火诱惑敌人,敌人被吓得没敢出张三营街。连续两天两夜都是如此,第三天黑夜一切照常进行。分队长李长春率7名战士。巧妙地绕过敌人岗哨,潜入张三营街南烧锅大院,放了一顿排子枪后撤出。这一阵排子枪后敌人乱了套,匪队往东突围,国民党兵往西攻击,两队敌人互相残杀整整折腾一宿,天亮才知道是误会,两敌均有伤亡,灰溜溜的缩回隆化。

保卫秋收之战 秋收时节到了,为了保护秋收,武工队把警戒线移至罗古营、颇赖村一带,一天,近200人的国民党兵和匪队硬是没闯过封锁线,夜宿大沈屯。此时,隆东县支队从颇赖村路过,我武工队和隆东县支队联合围歼大沈屯之敌,此战毙敌37人、俘敌13人,隆东县支队攻庞家大院时,牺牲3人,夺得轻机枪1挺。

此间,农会组织换工互助,加快收打进度,并把粮食进行隐蔽和掩埋。妇女会、儿童团也相继成立,站岗放哨、看“交通树”的人逐渐多了,解放区的正常工作秩序在通事营一带建立起来。

智救李老太太 1947年9月,伊逊河武工队配合县支队进行外围作战,在台吉营村抓获匪首赵珍之母,赵珍之母因支持赵珍的土匪行为民恨很大,将其带至山湾一带隐藏,其目的是以其母引其子上套,予以全歼。但赵珍十分狡猾,他深知李长春是武工队队长,同县长廖寒飞关系密切,于是,率领土匪偷袭疙瘩营,绑架了李长春之母李老太太、三弟李长荣、四弟李长秀3人,明着要杀母子3人,暗中却想以3人做人质换回他的母亲,并将我武工队一网打尽。

赵珍曾派毕锡久送信给李长春,信中说李长春为人仗义,让其疏通关系达成‘三换一’的协议,并答应事成之后赠送机枪1挺,决不失言。因事关重大,李长春不敢冒然做主,便同县支队副队长杨明、武工队长赵景春商量对策。一致认为:一、赵珍杀了那么多人,放其母会伤害群众感情;二、赵不守信用,互换人质恐难顺利成功。杨明打趣地说:“有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我们什么都不缺,赵珍那挺机枪就免了吧。”于是当晚出骑兵夜袭疙瘩营,救出李老太太母子3人,李长荣、李长秀从此参加了武工队。

反抢夺之战 1947年冬的一个夜晚,我武工队从通事营西沟出发,行至布袋沟时,发现前有畜群,经分析认定是敌人在抢劫群众的牲畜,并且敌人前头部队已经过去,只剩少数赶牲畜的小股敌人,队长赵景春随即下令,兵分两路抢占两侧山头,趁着漆黑的夜色队员们迅速行动,有的手被扎破了,有的掉到土坎下,但没有一个人掉队。待敌人发现开始射击时,赵景春的手枪响了,大家一起猛烈射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前头敌人想回头接应,被我冲上大青梁的战士用火力堵截。敌人见势不妙,弃畜逃走。过后知道此次进行抢劫的是赵珍匪队约150余人。此次战斗为百姓截回耕牛22头。类似战斗还在张家营、通事营等地进行过,粗略统计这样的战斗有7次,共为群众截获耕牛87头、毛驴21头、羊130余只、粮20余车。武工队打了胜仗百姓总要杀猪、宰羊犒赏他们。大家一起做游戏、唱歌,尽情欢乐。武工队员们自编的歌曲是:

一杆红旗高高举,

解放区有咱毛主席。

毛主席创建了解放区,

分给咱房子又分地。

解放区人民动员起,

拿起大枪手榴弹,

拿起一切武器。

狠狠打击蒋匪帮,

坚决保卫解放区。

蒋介石天天打败仗,

疯狗急了要跳墙,

蒋军进攻解放区,

咱们坚决不能让。

解放区人民动员起,

为了民主、房屋和土地,

坚决和蒋介石干到底。

歌声号召了人民,歌声动员了群众,群众觉悟不断提高,武工队也日益强大。

决战时刻 隆化县伊逊河武工队曾多次打击赵珍、卢文、任

智、刘金生、袁喜廷等匪队。匪队对武工队恨之入骨。1948年4月11日,我武工队在南石洞宿营。根据侦查到的情报得知,敌人纠集队伍,准备包围我武工队。武工队已决定,敌人来了武工队占领北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向大黑山撤退,并将此情报用鸡毛插火柴棍的特级信件送报县支队。傍晚,送情报的武工队员和县支队派来的张玉书、杨文奎、王洪树一起来南石洞,转达了县支队的意见:应在南石洞狠狠的打击敌人。武工队根据县支队意见,改变了战斗方案,在战斗开始后抢占南庙梁,县支队佛晓前占领鹞梁顶制高点,这样火力集中,估计实力可能同敌人相等,所以警戒哨放在了土洞子。

4月11日凌晨,8股匪队500余人包围了南石洞,5时许战斗打响,我部首先击毙一敌,缴马一匹,由马长连送往他处,其他人边打边撤至原定地点南庙梁,在坚持2个小时候后,敌我均有伤亡。此时敌人炮火更加猛烈,队长赵景春命李长春率队向鹞梁顶靠拢,以达到引敌深入之目的;如果援军未到必须抢占鹞梁顶制高点,以摆脱被动局面。李长春选了12名战士,喊了声“跟我来”便往上冲去。到接近制高点时,他身旁只剩下4名战士了,他心急如焚,唯一的想法是冲上鹞梁顶扭转战局,他略沉静一下,发现自己的左膀已有鲜血渗出,他将驳壳枪压满了子弹,大喊着“杀……”向上冲去,一阵机枪暴响,李长春身中3弹倒在血泊里壮烈牺牲。战士尚宝才一只眼被打出来,他用手扯掉,把剩下的3 颗子弹送给战友后牺牲。文书郭景山被匪徒逼到悬崖边,几个匪徒要抓他,他跳崖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坚守在庙梁上的战士,全部被压在小西沟的一面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投手榴弹,手榴弹投光了,就肉搏交锋。11时许,敌人四面合围。武工队整整坚持5个小时,终因弹尽无援,除1 人突围外,63人壮烈牺牲,37人被俘,后又有11人在被押往承德的途中,被杀于石洞至隆化沿路。

此次战斗,我武工队共毙敌37人。武工队全军覆没。

噩耗传来,人们悲痛万分,张三营、通事营一带群众自发地带起白花,素食3天,以表深切怀念之情。他们眼含泪水、颤抖着双手,擦干了烈士脸上的血迹,舒展了烈士身上的碎衣,将烈士安葬在小西沟的松林之中。

说明:

时任隆西县县长廖寒飞曾撰写了《英雄的武工队——记隆化伊逊河武工队始末》的纪念文章,发表于1948年《群众日报》增刊第7期(见本书***页)。《英雄的武工队——记隆化伊逊河武工队始末》是总结概括文章,与此篇文章不雷同。

(资料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隆化县历史》第一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