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余秀华的诗

(2020-08-31 08:39:05)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余秀华的诗

读余秀华的诗

李树伟

热爱文学,已经四十多年啦,可是,人过六十之后,反而对中国文学发展方向,有点迷糊了。有些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是:诗歌是越朦胧越好,小说是越离奇越好。在这条通往文学的天梯里,它成为一段明确的分割线,划分出优秀和厌烦。

一侧,大部分时间里歌舞升平,端起架子隔岸观火,叫喊了半天,不知所云;

一侧,浸润在枪林弹雨、刀光血影中,特别是热播的《八佰》,时时刻刻都有性命之忧。

还有就是在中国诗坛又出现一个脑残诗人——余秀华。

看了她的简介才知道,她是一个残疾人,还真是一个脑残人,听她的讲话,甚至是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的残疾人,却成了网红诗人?

我也迫不及待地选读了她的部分作品,感觉她的诗歌里还真有种清淡的乡土味道,不浓,清淡的,说不上情结;不是田园味,田园味是美好恬静的,而她的乡土味却是苦涩的,让我带出一丝怜悯。

感觉这个余秀华,始终都在挣扎,在抗争。内心卑微,敏感让她用清高对抗卑微;她缺失男人的爱情,她就用“日”“睡”之词浓烈暴露地写爱情,在“日”和“睡”中,品尝的不是幸福,而是被蹂躏和糟蹋的痛苦,甚至喊出,今天你跟我离婚,我给你十万,明天你跟我离婚就减到九万,以此类推……

就是这个拖着残疾身躯的余秀华,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体:她的自卑和清高并存,爱情荒芜却又极尽暴露写男女之爱。

本来就是一个残疾人的余秀华,却偏偏选择描写自己的清高和爱情,这种差异化的描写,肯定是不自然的,因为本身不具备,也不是为渴慕为写,而是为了驱逐而写,她的清高和极力写男女之事,仅仅是为了摆脱内心的自卑感和爱情荒芜感。她始终没有摆脱它们,一直在挣扎。

因此,余秀华的诗歌不呈现美好恬静。她诗歌里的春天、桃花、阳光与其说是渴望,不如说是抗争、挣扎。渴望呈现一种美好和谐,抗争呈现一种不安、焦虑、暴烈。

由此,我说,余秀华的诗普遍不美。可就是这些不美的诗句,却让有话语权的诗人吹捧为当今最红的网络诗人。

读余秀华的诗

我也拜读了余秀华的成名之作,《在打谷场上赶鸡》。她的这首诗,通过描叙麻雀、八哥偷吃稻谷小心谨慎的情态,反映了卑微者一种普遍的心态,诗人并没有过多停留在自身,转而写生活在鄂中深处村庄里的繁衍生息的祖祖辈辈的普通农人,他们同样是卑微的,但他们依然活得丰盈、踏实,与岁月相实而生。

诗歌《在打谷场上赶鸡》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过多纠缠于自己的小卑小微,而是将目光投射到最平凡最普通的以耕种为生的祖辈、农人身上,赞扬了他们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和精神。

其实,细心的读者也不难觉察到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自卑心态,面对小心翼翼的麻雀和八哥,诗人的自卑似乎得到某种安慰,“这样活着叫人放心”。

这首诗歌写麻雀和八哥偷吃稻谷的情态写得非常成功!将它们的警觉、小心翼翼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而且不只有描写,还有议论,“在任何一粒谷面前停下来都不合适”这句议论甚妙。

从麻雀、八哥到蓝天,诗人用“它们都离开以后,天空的蓝就矮了一些”,转换的非常自然、贴切。空空的蓝天让人感觉遥远,有飞鸟的蓝天让人亲切,感觉不那么遥远了,“矮了一些”,也是很妙的。

后面,诗人从蓝天写到蓝天下鄂中深处村庄的祖祖辈辈,赞美他们虽卑微却踏实、勤恳的生活,活得丰盈、甘苦如饴。

《在打谷场上赶鸡》

余秀华

然后看见一群麻雀落下来,它们东张西望

在任何一粒谷面前停下来都不合适

它们的眼睛透明,有光

八哥也是成群结队的,慌慌张张

翅膀扑腾出明晃晃的风声

它们都离开以后,天空的蓝就矮了一些

在这鄂中深处的村庄里

天空逼着我们注视它的蓝

如同祖辈逼着我们注视内心的狭窄和虚无

也逼着我们深入九月的丰盈

我们被渺小安慰,也被渺小伤害

这样活着叫人放心

那么多的谷子从哪里而来

那样的金黄色从哪里来

我年复一年地被赠予,被掏出

当幸福和忧伤同呈一色,我乐于被如此搁下

不知道与谁相隔遥远

却与日子没有隔阂

这就是余秀华的成名之作,更有甚者为她急呼:余秀华是身残脑不残,重生诗之澜。她是钢金,诗是烈焰!性被她诗化,赤裸裸的袒。指敲的脏话,却一尘不染。

读余秀华的诗

我就纳闷了,现代有些诗人都咋了?是余秀华的脑残打动了你,还是有些诗人心里燥死了?此时,我也成了余秀华诗歌优劣的混合体,真不知道咋说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