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资料 |
昨天偶然在翻看《盐山县志》时,读到以下这段,心头忽然一震。
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燕王朱棣“靖难军”破沧州,乡民深遭其祸,奋起抵抗。
恵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即位,令军北返报复乡民,县境尸横遍野,瓦砾一片,史称“燕王扫北”。
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诏迁山西、山东、河南、滦州等地移民入县境占地立庄。
读到这里,想起父亲经常讲的故事,一番查阅材料和整理,试着整理出这一段历史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又恐权臣篡权,他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乱臣贼子,必须发兵讨伐,将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清理干净)。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元璋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根据“传嫡不传长”的传统,朱标的儿子朱允文继位,皇帝久居深宫,而藩王实力很大,兵权在握,对于皇权有威胁。建文帝为了保住皇位,下旨削藩。
当时驻守北平的藩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势力最强。朱棣见情势危急,借清明节为父皇扫墓(碑),打出“清君侧”、“靖难”诛奸旗号,于1399年由北平起兵,燕王朱棣亲自率领军队冲锋陷阵,向南京的建文帝发难,史称“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碑”,也被传为“燕王扫北”。(“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 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建文帝得到消息,急忙调兵遣将,命沿途府县全力阻击燕王南下。这场战争历时四年,战争的主战场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抱着的保家卫国“忠君思想”,与政府军一道抵抗燕军。
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还有传自焚)。燕王夺取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在南京夺得帝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疯狂的报复。他命令军队北进,对凡在南进途中抵抗的府、县、村进行大屠杀。从南京到北京,血雨腥风的“扫北”,造成千里之内,所到之处,十室九空,杀戮和逃亡使得这片华北平原的所在地,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朱棣为填补渤海地区战乱后的空旷,下旨迁民,强迫大量百姓由江南一带向北、山西一带向东迁徙。
话说当时的山西,人口稠密。一个原因是得益于山西的地理位置,西边是吕梁山,东部有太行山。在两座大山的自然屏障下,“易守难攻”的地貌免于战祸。第二个原因是它风调雨顺,一些饱受洪灾和战乱折磨的难民涌入。于是,朱元璋决定在山西实行“狭乡之民迁于宽乡”,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开始了。
根据记载,山西迁民由官府从各县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发给川资凭证,然后遣散他乡。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燕王扫北”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族和一个村庄的故事,还是是一个属于华北大平原人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影响了整个民族命运的故事。
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让我们记住这个年份,我们的祖先与亲人被迫骨肉分离,离乡背井,栉风沐雨徒步迁徙来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