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与大师对话

(2020-03-17 07:25:43)
分类: 读书笔记

灵魂与大师对话

灵魂与大师对话

——读王金石小说《书法大师刘二蒙》感悟

李树伟

庚子年新春,注定是个不同凡响的节日,波及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牵动亿万民心。面对这场在春节特殊时期发生的罕见疫情,河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局动员,严防严控,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硬仗。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全国逐渐进入一级疫情响应,人们不得不宅在家里,谢绝晚辈的拜年,朋友的聚会,亲人的串门。孩子们各回各家,看护几年的外孙女、外孙子,自然会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走了,丢下我这个贱姥爷,难得几天清闲自在。

于是,一个人躲进久违的书房,拿出一本新到的2020年第一期《小说选刊》读了起来。习惯地查看目录,寻找自己喜欢的题目。可是,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熟悉的作者名字——王金石,映入眼帘,王金石?是兴隆县的王金石吗?缘于文学爱好,认识一个叫王金石的老弟。他和我一样酷爱文学,不对?他和我不一样,我对文学只能说是爱好,而他应该说是痴迷。

我是学理科出身,平时生活中,多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经常挂着某某专家的胸牌,在社会上混吃混喝,以此养活一家老小,而搞文学创作,充其量算做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我认识的王金石老弟,他却与我不同,他痴迷地把文学创作,当做人生第一事业来做。靠文学吃饭,靠创作生活。他办过杂志,当过编辑,甚至因对文学的痴迷,让自己富裕的生活,变得饥寒交迫……

不知为什么,自从认识以后,就非常喜欢他,崇拜他,总爱时不时地猜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直走在文学创作的大路上?

自我感觉,他似乎也喜欢我,偶尔相见,他总是李哥长,李哥短的,说个没完,倍感亲切。记得有一次去兴隆采风,巧逢住在一个房间。彻夜长谈,先说他的青春之梦,以文养厂的创业史。害的两个合作伙伴,负债累累,不得不摒弃文学,全身心投入生产经营,而成为百万富翁。可他,始终割舍不下,一直坚守到现在。他博览群书,心怀世界,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他能从身边的小事,联想到国际形势……

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诉不尽的衷肠。听着听着,就听出了他的清纯和质朴,谈着谈着,就谈出了他的痴迷和执着。他为人热情真挚,观点明朗纯净。让我这个在仕途上行走了四十余年的人,在他面前感到了自卑和懦弱。

特别是他的勇气,所向披靡,一如既往;他爱憎分明的性格,让我羡慕不已,羡慕他敢爱敢恨,活得潇潇洒洒,无拘无束,佩服他敢说敢当 不管不顾。不像我,习惯了逆来顺受、瞻前顾后,夹着尾巴做人的生活方式……

也许,他还是说累了,在天亮来临之际,他还是睡着了,床上传来悠闲的鼾声。

我到睡不着啦,目不交睫,寝不成寐,暗骂自己是懦夫,责怪自己,热爱文学一辈子,也没写出一本畅销书,更没勇气去做《燕山》杂志的主编。

而眼前的王金石老弟,却持之以恒,契而不舍地坚持自费编辑,属于他自己的那本文学刊物,一编就是几十年,回味他讲述的文学之路,真可谓:跌跌撞撞,才高运蹇。不过这些难忘的轶事,也完美地褒奖了,他对文学的执着和酷爱的程度……

真没想到这本2020年第一期的《小说选刊》里,竟然有一篇小说《书法大师刘二蒙》的作者?写着王金石的名字。这个王金石?是我认识的老弟——王金石吗?经过仔细翻阅,才确定下来,这篇小说的作者,真是我认识的王金石。因为,在作者简介里,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了。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拜读吧!看看我老弟写的咋样?

这一读不要紧,再一次没想到,我竟是一口气读完,还不时发出“嘿嘿”的笑声!

读到最后,还感觉不解渴,又读一遍,再读一遍,反反复复读了几遍,顿时感觉此文笔酣墨饱,笔力独扛,忽然,冒出有写点什么的冲动。写啥呢?写王金石小说评论?又感觉有些恬不知耻,有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嫌。

写篇《书法大师刘二蒙》小说艺术分析吧?又怕有鲁班门前弄大斧的嫌疑?不写吧!又于心不忍,真有点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灵魂与大师对话

思量许久,我还是温生绝裾,咬牙跺脚,死不旋踵地给自己壮胆:有什么可怕的?王金石又不是外人,是咱家小弟?把题目写得含糊一点,就叫它《灵魂与大师对话》,再给加个副标题,就叫——读《书法大师刘二蒙》感悟吧!

我觉得叫感悟有两个好处:一是,感悟与文学评论没啥关系,可以随意展开,想说啥就说啥,有感而悟。二是,感悟就是感想与体会,王金石又不是不知道,他李哥是啥水平,一辈子竟干打嘴现世,丢人现眼的事了。出尽了丑,总爱光着屁股撵狼——胆大不知磕碜。

再说了,哥哥评论弟弟的作品,有啥子不好意思嘛?说干就干,抡斧便砍,砍了再说,反正说得对错与否,金石老弟也不会怪罪,哥哥我今天,就从感悟两字开始喽!

感悟一:作者开篇铺垫的好。

“老板急促地问:你们关系怎么样?我们是哥们儿,关系杠杠的。大哥你帮我一个忙,求他一幅字,我给你一万块钱好处费。”作者开门见山,毫不拖泥带水地把个有钱的老板,为能求得书法大师一幅字,先给中介人一万款钱好处费。说明这位大师,一字难求,名气之大超乎想象,而这位“大哥”排着胸脯说:我跟大师是哥们。就单说这句话,也让读者替他担心,就凭大师社会影响力,你这牛是不是吹大了?那一万块钱中介费,是那么好拿的吗?

感悟二:刘二蒙这个人物名字起的好。

读完通篇才知道,作者为什么给大师起名字的时候,用了一个“蒙”字,作者故意在这个“蒙”字里,隐藏了嘲讽的玄机。

你看作者这样描述:“刘二蒙显出仗义,没有推辞,折身来到案前,铺好宣纸。二蒙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掌心向上,双手环绕胸前,轻轻地深呼一口气,那架势,似有运气之势……他突然大喊一声……伸胳膊拉腿,又蹦又跳,(像)得了癔症病似的折腾一阵子,突然拿起笔,在宣纸上东画西抹……时不时……咧开大嘴大叫几声……嘿、呼、哈……才收笔……”作者对大师挥毫泼墨瞬间的描写,可谓是惟妙惟肖,耐人寻味。仅仅百十来字,一个丑态百出,故弄玄虚,道貌岸然的蒙人大师,跃然纸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带来深思与猜疑,既扣人心弦,又栩栩如生。还有初见大师的那段描写:“刘二蒙不足八十平米的大厅里,(已)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我跳了几跳,只看到刘二蒙的头顶,根本看不到他的脸。我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刘二蒙你给我出来……不知啥时候,刘二蒙站在凳子上,见是我,忙制止大家:他是我兄弟,不得无理。我兄弟回来了,不写了,不写了。有人恳求,刘二蒙大手一挥:不要磨叽,我兄弟回来了,就是给我一百万我也不写了,我要给我兄弟接风洗尘!”,寥寥几笔,感觉非常成功。几乎是神来之笔,说它神有三个方面:一是寥寥数语,就告诉读者,大师的粉丝太多了。二是较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完美地承接了开篇铺垫,证明了(中介人)与大师的关系,确实是杠杠的。三是看到了大师派头确实很大,随着社会名气的增大,脾气也自然而然地增大了。

从这三个方面内容综合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对讲好故事的能力,做到了胸有成竹。他把故事情节编排的天衣无缝,结构合理,让它们前后遥相呼应,无懈可击。都是为了这个“蒙”字,做出完美的铺垫,这么一来,我却感觉到,作者也挺会蒙人。所以,我说他名字取得好,取得贴切的同时,也把“中介人”咋咋呼呼、虎了吧唧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另一个方面,作者还借助这个“蒙”字,无情地鞭挞了如今社会上的一种怪像,嘲讽那些没有一点童子功底,却把自己包装成玩弄丑体书法的大师?特别是那些,在某个领域,还有一官半职的人,也在滥芋充数地扮演着书法大师的角色。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感,揭露他们不要再糟蹋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了,甚至还利用书法艺术恶意敛财,变相地收受贿赂,让传统的书法艺术,成为某些腐败者的工具。

感悟三:再谈谈小说里面的这个“我”,

我觉得“我”这个人物刻画的很真实,让读者感悟出一个“彪”人的形象?把这个呼之欲出的“彪”人,把一个思想单纯,仗义执言的人物性格,塑造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为老板朋友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做足了巧妙的索引。

感悟四:有钱的老板朋友又折返回来,向书法大师刘二蒙讨教?我花了八万块钱买来的书法作品,到底写的是什么字呀?

作者在这里,又把读者给骗了。他假装先用常人的理解,叙述一番,“我领老板来到二蒙家,说明来意。刘二蒙接过大作展开,仔细端详起来,时而皱眉,时而咂咂几声,时而倒吸几口气……我想起朋友讲的一个段子……”作者先把读者引向歧途,然后,再让书法大师,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这是天书,故,天机不可泄露,从美学意义上讲,重要的是含蓄美,故,它既是字也不是字。诸事随缘,你看着舒服就好嘛。为什么非要把事情看得那么清楚呢?老板听了刘二蒙的讲解……上前一步,躬下身,重重地一抱双拳:大师啊大师,太高了,今天我算开了大眼,见了大世面了!”作者只有采用这种描述方式,才能揭露这个书法大师刘二蒙的真像,是靠什么赢得了那么多粉丝的追捧。大师的解释,即合情也合理,幽默中又透着哲理。他靠的就是江湖骗术,顺顺当当地把盲目崇拜者的钱,“蒙”到了书法大师刘二蒙钱包里。

作者在这里,虽然用了不多赘言,但却有力地抨击了那些不学无术,到处招摇撞骗,糟蹋艺术的江湖骗子。用幽默的故事情节,提醒那些不懂艺术的土豪们,别在上坟烧报纸——糊弄鬼了。

感悟五:就是《小说选刊》杂志社,为什么要在庚子年新春之际,选择刊发这篇小说呢?

我想,这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那就是王金石这家伙命好?我估计他该时来运转了?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时刻,全国著名的《小说选刊》,却鬼使神差地刊发了他的这篇小说,冥冥之中,让全国读者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他的作品。

联想那些在新型冠状病毒暴发疫情之后,特别是武汉市红十字会的那些“刘二蒙”们,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中露出了马脚,显出了原型;也更加直观地嘲讽现实艺术家领域,早已形成的如新型冠状病毒一样的病毒,正在社会上肆意横行,侵蚀着道德的基石。我敢说:他们现在是为了骗钱,将来一定会演变成要命的程度,我们再不出来鞭挞他们,揭露他们,他们就会毁掉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瑰宝。

最后,再让我为这篇小说叫声好吧!在这里,我也不敢妄言,说这篇小说有多大的文学价值?我只想说,它对我产生了影响,它给社会带来了共鸣,它应该是一篇有深层次意义的小说精品。

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因为,作者用小说的艺术形式,无情地揭示出社会某些领域中的丑陋现象,提醒人们崇尚真正的艺术,而不是搞哗众取宠那一套,更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像新型冠状病毒突然袭来一样,迅速剥下那些“一问三不知”官员们华丽的外衣,让实现中国梦的脚步,踏上新时代的高铁,碾死所有蛀虫,鞭挞所有丑恶……

就此打住吧!啰啰嗦嗦地竟然浪费了四千多字,也不知说的对错与否?反正都是你李哥的真实感悟,不掺乎文学讨论,也不怕老弟笑话,更不怕被文学大师们拿这篇文章说事,让我遗臭万年、贻笑大方。

在结尾之时,我再提醒一下,欲有图谋不轨的大师们,别想利用我这篇“感悟”,诬陷我的名誉,别想在人前背后说我的感悟:这也不对,那也不好?

我就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们吧: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告诉王金石老弟:我确实认真地读了你的这篇小说,感觉还不赖!仅此而已。

2020年2月5日于承德市地质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