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伟/文 彭怀/摄影
越是临近春节,越想我爸妈。他俩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特别是他们过年时的那些习俗,总在我口中响起。那是口口相传的一种家文化。
像妈妈的腊月二十三,就拿糖瓜粘的声音,不时在我耳边响起,我把她的声音,又传给了我的外孙子和外孙女。妻子一边学着我妈往孩子嘴里噻糖瓜的动作,一边提醒孩子们:神仙都怕自己说错话,我们凡夫俗子更应该懂得,管住自己的嘴,在外人面前不要乱讲话。
像爸爸的民谚传给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天,爸爸会起床之后,便手拿鸡毛掸子,在屋子里清扫灰尘。还时不时告诉我们:据《吕氏春秋》记载,这一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
相传,玉皇大帝执掌人间善恶。一年中,他会在犯错人家的墙壁画上记号。到了年三十晚上,天兵天降就会按照记号下凡捉人。
灶王爷怜悯众生,在回天宫述职之前,提醒下界百姓,要提前清扫家中墙壁。百姓听命而行,当真躲过了惩罚。
爸爸虽然离开我整整二十六年了,可是,他们延续至今的传统家文化,我依然牢记于心,念念不忘,口口相传。自此,腊月二十四扫屋日,成为我家一种代代相传的年俗。
我喜欢文学,要在文字上的理解,人们为啥要扫尘呢?就是因为,"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心愿。
所以,选择腊月二十四这天,全家老少齐动手,收拾房屋、洒扫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准备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就是为了除旧迎新,讨个吉利。
正如文学大师朱光潜所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由此,爸妈的所有语言和行动,都是我眼见的颜色,耳闻的声音,都是我的人生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爸妈家文化的一种传承。 这种传承,让我们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在遇到同一美颜,同一和声时,会有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爸妈的境遇而不同。 比方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民俗,有人会说这是迷信;世上哪来的灶王爷;谁见过玉皇大帝长啥样?我却嘿嘿一笑说,那是爸妈的圣旨,我就要辈辈相传。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我们的爸妈领略的生活趣味。
这种趣味辈辈相传,就形成了家风,演变成一种家文化,转变到后辈子孙,就形成了家文化,形成了一家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