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拜读《八十问诗》感悟
李树伟
文友送我一本诗集,作者是方文德,方文德是谁,我并不知道。可是,打开诗集后,发现此书是由我一直崇拜的王质华、步九江、王舜三位老师,分别给诗集作序,这三位敬重的名字,已经提示我,本书作者非同小可,拜读后方知,诗集作者是一位83岁的老先生,他做了一辈子人民教师,这是他的第二本诗集。
诗集里,一首首表达热爱祖国、赞美河山、感恩生活和对社会热点关注的诗词即刻映入眼帘。看到这位《八十问诗》的老先生,来头还真不小,他不但是王舜大哥的恩师,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子曰诗社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等,近年活跃诗坛上,在国内诸多报刊、杂志、网上发表诗词……
我一贯认为,写诗就是写自己,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意境。在我看来,人生的经历就是一首首动听的组诗。童年时期的苦难,自然磨练了老先生乐观的性格,新社会给了他幸福的成长环境,从个人活到国家兴衰,老先生都想用诗歌来表达。特别是老先生退休之后,写诗成为老先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从《八十问诗》七个篇章综合起来拜读,老先生是把丰富的个人阅历,都写成了一首首诗词。
拜读《八十问诗》感觉老先生,是在生活中“淘诗”,赞美生命,赞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一草一木都被老先生赋予生命,花草鸟兽都鲜活地跃然纸上,甚至连民间习俗,都成为老先生笔下描写的对象。我坚信老先生对旧习俗的纪念,就是对新习俗的推广,社会在进步,只有不断摆脱旧观念,才不能被时代所淘汰。
拜读《八十问诗》,感觉:语言朴质,少流行气,读起来有与我父辈在交流的感受,命笔老到,设意崎岖,语义直达要害,诗思近捷,让我有抓得正,打得准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题材,经过老先生之手的抚摸,发生了不凡的闪光,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果。
例如《小草》是个非常普通的题材,作为一个传统题材,我们再熟悉不过。可老先生在《小草》诗中,偏偏用小草的“青云非我志,愿给地更衣”的情怀,来抒发老先生的情怀。将《小草》这首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或者说呈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揭示和传达了诗人潜意识中的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某种压抑的心理状态,成为某种衬托,让这首小诗出现了语言反讽的效果。
是啊!诗能言志,诗如人生,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赘言,愿方老先生今后的生活,像他笔下的诗般,愈加自在风流。最后,衷心祝愿,方老先生,生活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