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住寂寞让心情沉淀

(2019-03-15 06:55:12)
标签:

寂寞

杂谈

分类: 惠龙日记


写诗歌的人喜欢热闹,总喜欢一帮一伙的在一起朗诵新作,相互切磋,兜售自己最满意的诗句。诗人告诉我,这叫激情。可是,写小说的作家们,却喜欢一个人,躲在书房了,小河边静静地读书,构思小说里面的情节,观察周围春姑娘的变化。有人说,了解一个人最快的办法,就是去看看他交往的朋友。

诗人身边的朋友,多是写诗的人,小说作家的朋友,多是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他们当中有干部,军人,工人和农民。但是,与这些不同阶层的人交朋友,更注重的是“三观”是否相同?

我很认同知名作家韩寒的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他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千万别小看身边人的作用,他们能让你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发生变化,让你慢慢的走向她们,就像妈妈在世时常常告诫的那样“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跳假神。”人就是在这种力量中,慢慢被塑造出来的。

向品德高的人学观世之法。思考起问题,就不会偏激,就不会疑人偷斧。自己静不下来,就无乱猜疑别人,不同的人,观看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角度。

这让我想起《组织行为学》里阐述的沟通理论,它说,与人沟通不外乎三种方式:平视沟通、仰视沟通和上下沟通。你用平视沟通的时候,她用仰视,你用仰视沟通的时候,她又用平视?这种错位的沟通方式,往往让彼此之间很别扭。

这种沟通方式的错觉,造成有的人采取平视沟通方式,却容易被眼前的纠葛和烦恼遮挡视线。有的人采用仰视的沟通方式,却站在自己的幸福里苦苦寻找幸福。

而我身边的那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之所以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只缘身在最高层”。

他们学识渊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自然眼界开阔,目光如炬,看得远,想得深。

所以,多与高人来往,是借他们之眼看到更辽阔和通透的世界,是得到他们的指点迷津,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他们的长期思维。

昨晚读《史记》读到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将叫吕蒙,他当年正是得益于孙权的劝学,才意识到自己当权掌管政事需要多读书。

于是,他下了一番苦功夫,才干和谋略得到了质的提升,不仅令鲁肃刮目相看,也为自己后面的屡屡战功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候,某人的一两句话就能打通一个人烦乱而纠缠不休的思绪,让人恍然大悟,在迷雾中渐渐明晰前方的道路。

记得几年前,我跟河北省地矿局李总工程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曾有个年轻人,向他请教“什么才是人生的真相?”

他拿出一块石头,让他去菜市场看看能买什么价钱,得到的最高出价是二十元。

他又让他拿去玉石市场看看,这次得到的出价高达五十万元。

他再让他拿去钻石市场,竟有人开价五千万元。

年轻人依旧不解,他向这位年轻人解释说:“这是钻石,但只有用看得懂钻石的眼睛才能看到它的价值。用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真相都是不一样的。

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得先锻炼什么样的眼睛。”正如诗人泰戈尔所感慨:“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所以,我常跟身边的朋友说:目光所及之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你与多高的人来往,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与高人在一起,写出的小说,就有洞察力,更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更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查缺补漏,为未来蓄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