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遛弯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退休后,我喜欢上早晚遛弯。刚开始时,喜欢结伴而行,这个伴,有时是同事,有时是同学,而如今却成了孤家寡人,一个人行走在遛弯的路上……
究其原因?不外呼两种情况:一是同事爱打听过去发生的一些不便解密的事,二是同学则因三观参差不齐,爱出是非,最后,演变成“独行侠”,一个人在冷风中行走,一个人在黑暗中遛弯……
时间长了我却发现,一个人遛弯的人可不是我一个人,发现大量的熟人,他们当中有:副市级领导和局级领导,也有教授、作家和高级知识分子,询问起为何一个人遛弯时,他们却神似相同的回答:一个人遛弯,是让心灵清净一会,学会一个人遛弯,是一种生活享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刚退休的时候,心里空唠唠的,总想找老同学、老战友、老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叙旧,于是热衷于:酒局、K歌、聚会,可是,人群散去之后,心里依然只剩下无限的空虚和冷清。这种心理落差越大,越会感觉到狂欢过后的寂寞……
同学聚会避免不了相互攀比,上学时,很不起眼的“破小孩”怎么就演绎了一场别样的人生?本是出师同门,结局却各异?教授与小偷?社会名流与家庭妇女?作家与半文盲?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对比?
于是,我慢慢发现:爱一个人遛弯的人,大多是曾经的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河边聚众娱乐,跳广场舞,小区门口扎堆聊天的人群里,多数是社会最底层人士……
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我提出一个思考问题:那些喜爱一个人遛弯的人,是不是能驾驭自己的行为呢?
伟大的哲学家梭罗,曾经远离尘嚣,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还有,现在有点闲钱的富人,都喜欢在深山老林里建造别墅,我曾经问过他们:“你一个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独吧,特别是在风雪天里。”
有一位诗人这样回答:“我就想八十岁以后,约上几位好友,独居在别墅里,整日赤身裸体地生活在一起,看着年轻时不让看的地方,让他们(她们)自己描述年轻时的样子……”
诗人的回答让我差异,而哲学家梭罗回答又让我畏惧: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中的一个独处的小球吗?
是啊!一个人遛弯,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孤独,每当提到孤独,大多数人总爱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
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总是害怕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是吃饭、逛离宫、割柴火,甚至上厕所都一定要拉着别人一起。害怕一个人走在路上时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那意味着:你性格孤僻、人缘差、没朋友。所以很多时候,宁愿在人群中迷失自我,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也不愿一个人孤影萋萋。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一个人一个办公室的时候,我也能掌控单位所有信息,到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人们常常误解了“独处”与“孤独”的界限,因此将独处与孤立无援、寂寞无助的状态混为一谈。
其实,一个人遛弯,是一种独处的变异,退休之后,还能学会让自己独处,确实是一种能力。有心理学家就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学会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这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很喜欢独处。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过着简素又规律的生活。一天之中,清晨的几个小时是他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此,他会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睡觉。
这种生活看似孤独,他却乐在其中,并高效率地写完了许多名作。
曾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有时候,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作家李尚龙说过: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独处的时间,终究会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而减少。你开始高朋满座,你开始酒局不断……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独处的价值,那些独处的时光才会让你发光。人只有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活得愈加有深度。利用独处的时间为自己增值,才能把生活的点滴过成诗。
所以,我经常提醒身边的朋友,少参加名目繁多,而且无味的同学、战友等的聚会,把退休最好时光让给独处,读些书,写些字,学会一个人遛弯,给自己心灵放会假,把浮躁的心情沉淀下来,争取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点点印迹,给子孙留下一点点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