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虚构文学作品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我酷爱文学,却是一只丑小鸭,我向往阳春白雪,却被文友归类于下里巴人。在议论我的时候,往往勤奋的背后是愚蠢,阳春白雪的作品,我又出不来……
可是,参加蒋淑英文学作品研讨会时,聆听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薛梅教授的评论,让我茅塞顿开,她说:你是下里巴人,为什么要与阳春白雪去比较?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写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亦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她的话,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我……
薛梅教授继续讲:非虚构文学写作,与中国学界惯常认为的“纪实文学”有着类同属性,也有本质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行为;并提出,这一写作行为不应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
可巧,昨天,我的文学粉丝,给我发过来中国2017年作家版税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家几乎全是下里巴人。我不仅又惊又喜,暗暗发誓:我要为喜欢自己作品的120万粉丝负责,坚持我的下里巴人,坚持我的“非虚构文学写作”。
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以前,我一直向往阳春白雪,可是,命运却把我推向下里巴人,我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转弯呢?
其实,人的一生,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路不通时,选择拐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情渐远时,选择随意。
成功的人大致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各有不同。但不少人的原因都是因为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人为什么喜欢嗑瓜子?因为嗑瓜子的回馈周期很短。你从嗑到吃进嘴里,花费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得到反馈。
可坚持文学创作却有所不同。你学几十年都不一定能确切地感受到变化,所以,人总是对这些事不上心。
这种情况就导致,你看到别人优秀的时候就想要拼命努力,但学习的热情总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让我说,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
我今天琢磨薛梅教授的话,突然发现他们所说的“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
今天总算明白了,我偶尔也需自我鞭策一下,眼光不到,容易走弯路;理智丧失,容易走绝路。其实,弯路走到底差不多就成绝路了。
这个世界,弯路有无数条,绝路只有一条。区别是,弯路是把正路走绕了,绝路是把正路走反了。
弯路是山穷水复,绝路是一去无归程。路走不通时,何不选择拐弯呢?
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享年112岁。一次,央视崔永元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
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
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
周老认为“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说:“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
实际上,有人标榜自己的作品,是阳春白雪,追求的是高大上?可是,他没有读者。而他们把我的作品归类于下里巴人,可我一天不发文章,我的120万粉丝,就会在我的博客里留言“有病了?”、“偷懒了?”、“还是又去写小说?”……
听了薛梅教授:在此之前,现代意义上的非虚构文学写作项目在中国教育界一直被视为空白地带。尽管有学府在这个领域也曾试图开展专门尝试;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文学写作项目落地。学者呼吁,全国各高校应积极开设专业的非虚构文学写作课程,探讨写作技巧优化论在实践中的意义。
是啊!再好的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达到极致的完美。但和很多人一样,提高和优化应用写作技巧,是我,或者很多人所期待的。遗憾的是,这样的梦想就如摸着石头过河,从来都没有头绪。非虚构文学写作理论的引入,将为我,和我忠诚的粉丝,找到那扇通往故事深处的窗口。
请忠实的粉丝们放心,我绝不会让你们失望,既然命运选择我是下里巴人,我再也不想阳春白雪之事了,安心做好下里巴人,绝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我要用真诚的努力,去告慰那些曾经指责我,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人:“我要忠诚我的粉丝,心甘情愿地做一个下里巴人,做一个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爱好者。”
谢谢粉丝们给我发来2017年中国作家版税排行榜;谢谢薛梅教授,真诚地告诉我什么叫“非虚构文学写作”;谢谢周有光老师,幽默地告诉我“该拐弯的时候必须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