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事与帮困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路边的老乞丐伸着一双裂满口子的手,你忍心拒绝?亲朋好友生活之路的屡屡失意,你不给他们“梨花带雨”的奉献吗?亲戚在医院把家底都搭进去了,你不伸把援手?中国人讲究“人情味”,以“铁石心肠”为耻。可是,偏偏这句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人们去批判这些可怜人。这是落井下石,还是理智行事呢?
这句话在六十岁之前我并不在意,记忆也不是特深,可退休之后,参加了几次同学聚会,说这话的人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有些人提前透支了舒适生活造成的:
四十年后的一次初中同学聚会,我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很大,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国家干部,有的甚至啥也不是,竟然是个半文盲。就连他们的孩子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是博士、硕士,大学生,在国内外拼搏进取;有的孩子却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在社会上游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了啃老族。
仔细琢磨,这些人的不同变化,不是没来由的。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活得太随意了,到了晚年,就只能过得平庸一些;而那些过得非常精彩的同学,他们时刻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些孩子有出息的同学,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是付出辛苦的,他们大多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实现自己追求。
结果,自己拼命地长本事,拼命的培养孩子长本事,到了四十年之后,有什么样的本事,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当有些同学的经济能力,还配不上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时,那必定是他们提前享受了安逸,透支了晚年生活里的福利,他们过早的溺爱孩子,透支了他们的未来,到了人生晚年,只会让他们接下来的路越来越艰难。孩子结婚成家,他们无能为力,孩子结婚生子,他们插不上手,整日靠酒精的作用,麻痹自己,麻痹友情。将来,他们走不动了,他们的子女会孝敬他们吗?
在固有的生活模式里呆得久了,就容易抵制变化,恐惧接受一切新的事物。当所有人都在前进,你一个人在原地喝茶,落后的还能是别人吗?肯定就是你,肯定就是那些四十年后埋怨命运不公的人。
我姐经常这样说: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我一辈子坚信,人能胜天,只要你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只要你让孩子付出辛苦,就能换来幸福生活。人生的一切困难,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你创造的价值,岁月会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给你;你亏欠的努力,岁月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拿回去。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告诫读者,舒适是个奢侈品,享受之前,得先问问自己够不够资格。不然,它轻易就能吃掉我们的未来,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让你付出更加痛苦的代价。让你的后代,看不到希望,还是老话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读了这篇文章,你的眼界是不是开阔了,思想是不是已经趋于理智了,但是,是不是可怜的人我们就不去帮助他了呢?我在这里,必须明确地告诉你,在帮助之前,我们一定要理解“可怜”一词的真正意思。
真的可怜=不幸(比如天灾:地震,旱涝。或者人祸:车祸,先天性疾病),这一类可怜与不幸之人,我们一定要去帮助,因为这些天灾人祸都是不可控的。
而假可怜=可恨,只是因为自己之前造成的错误,已成定局还不吸取教训,得到大家同情之后,还屡教不改的这一类人,这是不值得我们去同情与帮助的,所以读者一定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这句话和我这篇文章的真实含义。不是不做善人,而是,不要做冤大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