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赞向延斌的《读后点滴》

(2018-04-01 08:45:08)
标签:

读后感

杂谈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向延斌老师,是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退休教授,我俩在浙江鄱阳湖领取《陶渊明散文杯》时认识,又在去往庐山风景区路上再次偶遇,并成为文友中的朋友。


他出版有中篇小说集《欲望城》,散文集《红枫树下的呢喃》(获第四届广西少数民族创作“花山奖”),大型报告文学《一座城市的高度》(合著,获来宾市第五届文艺创作“麒麟奖”),文化丛书《忻城土司文化与旅游》。曾在《广西文学》、《鄱阳湖文学》、《燕山》、《散文中国》、《麒麟》、《风雨桥》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


后来我俩有了微信,联系的频率更加频繁,有事没事,去他的书房《半山楼》坐坐,


他向我介绍说:“半山楼往山冲里走,不到100米,就是一片楠竹林,如果在竹林下养鸡,多好!,”他神仙般的生活,与细腻的文笔,深深地吸引了,我完全被他的文学功底俘虏了。每天读他的小诗,看他的文章,就向走进了神圣的教室,聆听老师的教诲。


特别是我这次参加承德市文友的同题诗,《春天的故事》,向延斌教授看后,写了一篇潇潇洒洒的《读后点滴》让我感动不已。我深知自己的拙作水平很低,诗歌创造风格有些异类。但是,向延斌教授能“避重就轻”,给我作品进行深层次剖析,由此,打动了很多读者,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


正像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所说的那样:尧舜和孔子的成就确实有区别,就像尧舜是万镒黄金,孔子是九千镒黄金,但这是斤两多少之别,却不是他们本身成色的区别。


向延斌教授巧妙的避开诗歌艺术创作的不足,单从诗歌意境入手,只看成色是否精纯,而不看成就的大小,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曾国藩说:成大事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我一贯标榜自己是一个有福之人,才气不大,就是命好。我一生坚信: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一半是要看天意、看际遇的,是不由自己掌控的。所以,我一生不重视各类名利的获取,只是默默地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不把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当做一种妄求。我一生坚信,一个人的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特别是在成功学流行的今天,王阳明的话显得格外珍贵。


再就是向延斌教授对《春天的故事》组诗的五个评语,更值得文学爱好者的深思:其一是接地气。“诗作的根子能深扎于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能反映人民群众迫切想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一组跟得上时代节奏的作品。

其二是实现了拍打功能。

为达成为人民立言的创作目的,李先生总是用新奇的目光打量世界,对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恶有着奇异的敏感。李先生用的是言语拍打功能,他要拍出生活最深处的毒,以便出痧,以便让生命纯净一点。

其三是诗歌意旨内连悄无声息。

组诗的五个小标题,外在看是五个毫不相干的方面,李先生的高明处就在于能奇巧地设置组诗的意旨,利用诗句的内力,把那些金子般闪光的碎片连缀起来,反复咀嚼、感悟,仍感觉诗中有诗,意中有意,诗歌的高妙在于此。

其四是诗歌意象的陌生化。

诗歌营造意象,是由自身的表现特点决定的,诗作中的意象总是浓缩于作者的思想意旨与有限的画面之中去,并能做到情景交融,使阅读者感到新颖。

其五是歌言语的朴实与形象。

古人云“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外;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单凭这五点,无论对那种层次的文学爱好者都会感到尤为重要。

如今的很多文学爱好者,只重视一个人的斤两,而非成色。不再关注作者内心的修养,总是在求成就大小,不断扩大自己的斤两。

试想,一块金子不断地掺入破铜烂铁,最后哪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也没有多少价值。更何况,古人早有告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成色不够,斤两大了就是祸害。

明朝魏忠贤借着木匠皇帝的宠信身居高位,天下的政令都出自于他,但是他本人却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份仁德。最后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王阳明先生说:心地宛如桀、纣,动不动却想做尧、舜的事业,如此怎么能做得来?

如今很多文学爱好者,把写作艺术和技巧看得很重,忽视了为谁而写,为谁而读的底线。写出来的诗歌,词不达意,很难读出意境。更有甚者,还到处标榜自己是纯诗人,不与不懂诗的人掺和。岂不知,犯了天下大忌: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与谁在一起?

一个人往外修行终究是不可靠的,扎好自己的根,修好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这块金子的成色越来越好。

成色上去了,无论斤两大小都是有价值的,掺一堆破铜烂铁,斤两再大也是枉然。

再次感谢向延斌教授,我在这里向教授保证,在文学的道路上,一定做到不图名不图利,注重自己成色的修炼,绝不好大喜功,自以为是,严格按照向延斌教授的五点评论去做,扎根基层,写出更多有血有肉,言中有物的作品,铭记给谁看,为谁创作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