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彭加木失踪之谜》

(2018-03-25 07:42:10)
标签:

读书

笔记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提起彭加木,我相信很多50和60后都很熟悉的名字,他是位科学家,在考察罗布泊的时候,失踪了。记得三十多年前,国家派军队找了数日,也没有找到。当时,对彭加木失踪的猜疑很多:叛逃、遇到外星人、渴死、饿死等等,但是,唯独没有谋杀,甚至是集体谋杀的猜测……

可是,二十五年之后,有人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经过DNA检测,确定就是彭加木的遗体。可是,彭加木的尸体解剖告诉人们,他的死因是钝器击伤身亡……

我读完老邓写的《彭加木失踪之谜》后,我非常惊讶,这跟外界猜测的完全不一样,如果我是当事人,可能也会选择不公开,至少在这几十年里,不要影响了死者的名誉。

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因不珍惜而散。活着,就要善待自己。彭加木的癌症晚期,有可能改变了他的脾气,伤害到了身边的同事,他不知不觉的跑到别人的生命里当插曲了。引起众怒,完全有可能……

哎!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来了,就热情相拥。走了,就坦然放手!说实话,这件“干尸案”很像有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写过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故事中以样是所有人一起犯案,最后虽然大侦探波洛知道了真相,但还是并放过了那12个人,选择了沉默。

到底谁杀了彭加木?科考队没有一个人承认,尽管他们知道,肯定是队伍中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干的,但他们都选择了沉默。因为彭加木不同意向军方求援,要自行在罗布泊找水,科考队不可能活下去了,而且水跟食物也不够分配了,死了一个人,减少了消耗,科考队才能争取多活一点儿时间。事发后,科考队挣扎了一晚上,最后决定隐瞒真相,编造一个谎言来欺骗世人。于是,他们埋掉了尸体,假说见到了脚印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科考队见过脚印的原因。事实上,科考队当时也觉得这个谎言太拙劣了,因为纸条说“往东”走,东是一个大方向,他们所到之处居然能见到脚印……

一个谎言诞生,那就诞生更多的谎言,科考队没有办法,只好硬头皮演下去。同时,他们在问自己,队伍中的哪一个人是凶手呢?彭加木身上有那么多伤,血溅了满地,行凶的人身上肯定会染上血迹才对。即使脸上、手上的血迹能抹去,衣服上的血迹在罗布泊中不可能马上洗干净,真要找凶手的话,科考队百分百能当场揪出来,但他们没有那么做。

读完《彭加木失踪真相》,心情很复杂,谁对谁错,太难判断了。杀人,固然不对,可是不顾全队人的安危,这又与杀人何异?在罗布泊那样的绝境中,补给不够了,是会死人的,要不是在失踪案发生后,科考队发出电报求援,他们都不会得到那250公斤的水。

这样的案情其实破绽很多,只是没有人会怀疑科考队,因此外界对彭加木的失踪猜疑不断,案情也越来越神秘。

事实上,只要理性看待此案,便会发现以下的疑点了:

1.罗布泊风沙那么大,尸体都不见了,脚印在彭加木失踪第二天、第三天还能看见?

2.彭加木身患绝症,体力不好,在没有水与食物的情况下,迷路后也不可能走出太远,为了方便别人找到他,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该会留下明显的标记,不会一直乱

转;

3.科考队携带了枪支,彭加木失踪后,有关部门检查过枪弹,子弹少了,后来的解释是科考队猎杀了野骆驼。为了制作野骆驼的标本,当时他们对野骆驼剥皮取肉,只留下了骨头。这样一来,大家的衣服都有血,子弹的用途也被合理解释了,可野骆驼的骨头标本没有火器伤,可以说是完好无损。也许子弹没有打伤骨头,但真要打死野骆驼,子弹进入野骆驼体内后形成的破坏力,很难不伤及骨头;

4.恨一个人入骨,要将他杀死,捅几刀不解气,捅十刀总该够了吧?为什么彭加木身上有那么多暴力作用痕迹?不怕血迹溅到身上吗?

综合案情,作者老邓怀疑科考队员还是说了假话,子弹的用途不一定是射杀野骆驼(当时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猎杀珍稀动物)。彭加木失踪,这是必然的,因为尸体能看出死因。如今尸体找到了,暴力作用痕迹却那么多,尤其是头部的钝器伤,很像是有人要砸碎头骨才甘心。这样一来,彭加木头部如果有枪伤(事隔多年,射击残留物已经检测不出来了),头骨也很难鉴定出来了,而法医的注意力也可能会集中在四肢与其他部位的锐器伤上。

案子进行到这里,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老邓在写好报告以后,便没有再接触到相关信息,连经手过的干尸、资料等都被收上去了,如同做了一个梦。若非大自然的力量,彭加木的尸体不会被风沙卷起来,也不会被人再度发现,死亡之海的秘密就不会曝光。

在这里,若真要指出真凶是谁,作者只能说,那是集体做案,10个人都是凶手。理由就是他们互相维护,而单人犯案的话,在那样的环境下不可能不被发现,彭加木也有呼救的能力,他被袭击了,总会发出声音,宿营地的人一定会察觉。然而,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不需要再追究下去,有时保密也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尊重。

不过,老邓选择沉默,我想不是为了保护凶手,而是为了保护死者,我能体会他的矛盾。因为要还死者一个公道,那就会破坏他的名誉,这样做是死者想要的吗?谁也不会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