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惠龙
惠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902
  • 关注人气:12,1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赏张君慧书法与绘画展感言

(2017-10-22 07:34:26)
标签:

张君慧

杂谈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image  

image 张君慧亦名君会,号观化山馆主人,河北隆化人。1986——1988年参加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国画专业学习,1991年举办《爱家乡》书画展,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1——2002年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书法创作培训,2015年被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燕赵文化之星”,2016年参加刘大为、刘曦林、尼玛泽仁、马海方师生展,有6件作品参展。现为承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北京荣宝斋画院刘曦林工作室书画家。 

image

 

读着张君慧的简介,会不会给你传递一个信息,他是一个始终都在努力的人呢?是的,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让我钦佩和敬仰。结识张君慧,也有几十年了,他为人谦逊,勤奋,是一个从来都不浪费时间的人。别人跟他探讨书法,他总是谨慎地说:我写的毛笔字……别人向他讨教绘画艺术时,他总这样说:我那两把刷子…… 

image

 

其实,张君慧的书法童子功底深厚,无论真草隶篆,还是王柳颜赵等流派名家,他都研究的炉火纯青。还有他的绘画艺术,无论花草鱼虫,还是山水亭榭在他的笔下都能栩栩如生。友人说:中国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是关于用笔的要求,自古就以中锋为上的基本规范和理念,作为书法和中国绘画所秉持。 

image

 

在张君慧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中,你很容易发现,书法中有绘画,绘画中有书法的印迹。懂艺术的朋友都知道: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用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image

 

在承德市一身兼书画者人数不少?但书法与绘画又都有相当造诣者,张君慧算作其中的一个佼佼者,让众多师长和好友赞叹和敬佩。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就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 

image

 

在张君慧的绘画作品中,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张君慧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中有书法的味道。请君仔细研磨张君慧的绘画与书法作品,你不难发现:无论是张君慧的绘画之书,还是张君慧的书法之画,其法与理都是高水平的融会贯通之中。 

image

 

懂得中国书法史的人都知道,画家书法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简单一点说,从宋代的米黼开始,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除了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面也有特殊造诣,他们的书法在那个时代中也可谓独放异彩。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也都是享有盛誉书法名家啊!他们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绘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由此,我们今天欣赏张君慧的书法与绘画作品时,不难看出,张君慧的书法,给他的绘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造成了他的书法作品又得益于他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启发,使书法所表现出不同于纯粹的书法家的魅力和特点。 

image

 

懂艺术的人都知道:画家书法比较有造诣者,常在书法形式中另辟蹊径,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语汇,个性鲜明,“艺术”意味突出。宋代的尚意书风,米黼最为典型。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淡取胜,又以其画之淡墨,运用于书,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 

image

 

在这种思绪里,我劝读着朋友不妨仔细观摩一遍张君慧的这张《香飘华夏》其谈谈的花色,让我不得不想到八大这位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代表人物了。


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法的意味。这一特点更,体现出张君慧的作品,让欣赏者玩味无穷,让观摩者感慨万千。 

image

 

谁都知道,三百年来,八大是以画家名世的,但人们往往忽视,它的绘画成就是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书法上的“八大体”,也就不可能出现风格独特的八大画的风格? 

image

 

现如今书画兼通的张君慧,也十分重视书和画的内在联系,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而且在给我解读他的作品时,也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的主张。张君慧不仅工真草隶篆诸体,而且还苦心钻研以篆籀笔法入行草的书法家。特别是张君慧近期的作品以书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有机地渗透到绘画中去,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 

image

 

我仔细研读了张君慧近期很多作品,总结他以书入画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用笔运用于绘画挥写中,一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他绘画中的奇古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失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的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 

image

 

张君慧的以画入书,可分为精神层次和技术层次两方面。在精神层面上,张君慧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到书法。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稚趣感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在技术层次上,张君慧善于把写意画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张君慧作画,用笔凝重洗练,其书法用笔也是很简练。在章法布局中有意压缩或涨大其字的空间,也是受其绘画空间图式影响的。书法发展到清初,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帖学已呈显出僵化的态势。极具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张君慧,不愿随前人亦步亦趋,采取了书法兼之画法的方法进行了创新。在传统继承的同时,又在创新和求变上下功夫,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屹立于当今画坛。 

image

 

我私下与张君慧聊天时说过,你想真正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就必须要研究黄宾虹的书法以及“以书入画”的途径。黄宾虹的书法,尤其晚年的书法,在墨法上有很大的创造。他将绘画中的“浓淡枯润”之墨运用于书法创作之中,苍中含润,润中有苍,是真正的“浑厚华滋”。 

image

 

张君慧老弟是一位虚怀若谷之人,他既有学者的文化底蕴,又有求知若渴的学生风范。他总是低声下气地跟我说:中国自古就为文人称道和欣赏的画家书法,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将逐渐消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的悲哀,也是当代中国书法的遗憾,可能两者都需要反思。 

image

 

我说:中国画与书法的疏离,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当时在改造中国画的具体要求中,在要求中国画为社会服务的现实关怀下,新人、新国画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其中的题款比较多的是画题加名款的方式,但是,画面讲究书法的用笔,以及题款讲究书法的水准,仍然没有因为改造而废弃。应该看到,在五十年代改造国画的过程中,笔墨和形式都在改造之列,其中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在当时也成为主流。 

image

 

张君慧老弟,也颇有感慨道: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已经不讲究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功力、书法的水平,所以,我说当代画家的书法,已经很难有上一代画家那样的整体水平。实际上,字写得好的画家已是凤毛麟角了。 

image

 

我非常赞同张君慧的这种感觉,众所周知,浙派代表人物,不论是黄宾虹、潘天寿,还是陆维钊、诸乐三皆为碑派书法大家。黄宾虹精三代金文,潘天寿擅篆隶,行书则出自黄道周,成为一家之体;陆维钊也为一代碑学大家,创蜾扁体,碑行书则恣肆狂放;诸乐三则受吴昌硕影响,书法风格皆缶庐风貌。他们的绘画所以能够达到造化生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法的锤炼。 

image

 

最后,张君慧像是在表决心,也像是自己给自己指引方向,他只顾低着头,自言自语道:如果中国画还要恪守其民族绘画的样式和审美的特点,那么,重新连接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才有可能将中国画从发展的歧途中领入正道…… 

image

 

听着张君慧的感言,我为张君慧的这种感悟,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似乎看到一只雄鹰正在展翅高飞,向着自己选择的目标,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