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屁精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有一位,我很尊重的文友,他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让我写一篇:拍马屁的文章。不知道,他是否憎恨拍马屁的人,还是羡慕拍马屁的人。我年轻的时候,志向很高。但是,坚信父亲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结果,参加工作初始,非常扛上。把领导气的直拍桌子,我还觉得自己很英雄。随着时间推移,身边的小伙伴纷纷走向领导岗位,特别是那些没啥本事,只会给领导溜须拍马的马屁精们,他们提升之后,对我爱理不理的神态,让我受不了,憋气……
后来,我读了很多古书,特别是读了《和珅列传》之后,突然感觉,想做一个心直口快的直筒子刘墉,其实很容易,实心实意的办事,咋回事,就说咋回事就得了。不用关心,上机领导爱听不爱听,不用考虑周边同僚是什么感受?可是,想做一个只会溜须拍马和珅其实很难。他每办一件事,都要考虑皇上喜欢不喜欢,身边同僚谁需维护,谁需打击,考虑的不光是自己。正像孔夫子说的那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别说拍马屁就是奉承,就是夸大,哪来什么真?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不搞小动作,尤其对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人嗤之以鼻,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总认为,只要靠自己的实力,就能得到领导赏识,就会有很多机会,而最近几年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其实,只有用心真诚的去发现和了解别人,才能更好的了解到别人,也才能够做到“投其所好”;而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赞美,比如我们都会说去称赞一位男士的领带是一种风险最低的方式,但是一个人听了太多太多类似的话了,就会麻木甚至觉得不舒服,所以就需要用心了。
没有人愿意被归类定义和脸谱化,每个人都是复合多样的,看人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从他的一举一动,谈吐举止,装置陈设,发现他被埋没的追求,然后用最含蓄真诚客观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提出赞扬,并尽可能联系到对自己的影响上,越不着痕迹,这马屁就越有用。
说到拍马屁一词,不能不探讨它的渊源,据很多资料显示,它源于元朝文化,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屁”,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
说句实话,“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那是一本学问,不是一般人能掌握得了的一门技术。我为什么不让我的后人从政,我为什么喜欢当技术干部?就是发现自己没有“拍马屁” 的本事,也没有会“拍马屁”的基因。我也不会嫉妒会拍马屁的人,偶尔还会亲近他们。因为,我发现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觉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你在他们眼里有价值,他们会恭维你,把你捧上天,你在他们眼里没有价值,他们会诽谤的你,说得你一钱不值……
所以,你发现了没?没有人不爱听好话,就看你怎么表达。
本人比较推崇真诚,马屁一道基本上是有求于人时才用的下策,为什么要写此文?只是为了表示尊重我这位大哥大的文友,也是为后人遇到马屁精如何应对,阐述不透,仅供参考,欢迎指正折叠: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英国作家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apple-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哪一行?拍马屁。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为别人提供奉承服务变成了职业,说白了,不就是靠“拍马屁”为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因为天下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拍马屁”成了一种职业,真是闻所未闻。大家别忘了,十二生肖中,马后面还有狗。如今,有人拍起狗屁来了。
这位施滕格尔,后来成了英国研究拍马屁的专家,他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哈哈!不写了,不写了。我只是点到为止,不知道我的那位大哥大,读到此文是何种感受?
尽管拍砖,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