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戒烟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媳妇对我恶毒攻击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戒烟。骂我没志气,发过一百次誓言了!到后来也没戒?有用吗?戒烟真有这么难吗?
这一次,我戒了~可熟悉我的朋友却说我,你根本就不是烟民,你谈戒烟,一点都不配……
其实,在我内心世界,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我这一辈子,不只是一次说过类似的话:当一个男人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成为障碍他……更不要说戒烟了!
我此时就想问自己,打心眼里你觉得你戒的了烟吗?
当你说戒烟的时候,你有信心能戒吗?
我可以这样说,戒不了的人,打从说戒烟开始就没有信心自己能戒掉,所以你们不会成功。
戒烟不需要天数,什么几个月的,只要你一个想法,我想戒,我必须戒,我一定戒的了。
虽然我也承认,戒烟的过程很艰辛,可也不乏有坚持下来达到戒烟的人。那些提早自我放弃的人,他们总能为自己的复吸和半途而废找到“合理”的借口。
人们常说,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在吸烟者的眼中,正是由于香烟的“一利”、“二利”甚至“百利”,才让他们对吸烟总是恋恋不舍。提起吸烟的理由,烟民们的回答大多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精神压力”、“控制体重增长”、“清神醒脑”,还有些人吸烟是因为“喜欢香烟的味道”,或者“形成了固定的习惯”。
综合以上回答,我们大致可以将吸烟的理由归结为三点:即“身体性依赖”、“精神性依赖”和“习惯”。这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了一个“恶性三角形”,从而使戒烟变得困难重重。在反复吸烟的过程中,这个“恶性三角形”会变得更加牢固,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香烟中的尼古丁。
如果没有香烟,吸烟者会出现身心活动能力减退、犯困、头脑呆滞、思想不集中、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等多种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在身体感知到失去尼古丁之后发出的悲鸣——这就是所谓的“身体性依赖”。
“精神性依赖”是指,在人们不断吸烟以获得快感与陶醉的过程中,这种快感与多种感情的起伏产生了某种密切联系,从而导致人们在意识上形成了一种“没有香烟就无法思考人生”、“就活不下去”的状态。比方说,有人要在会议中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在临开会之前,他先抽了支烟,结果这次报告进行得十分顺利;接下来,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碰巧”抽支烟,而所有的难题也都“碰巧”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希望通过吸烟来缓解不安和烦躁情绪的想法。在思考问题、酝酿新方案或者想要走出困境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借助香烟的力量,这些都是“精神性依赖”的具体表现。
所谓的“习惯”是指吸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某种行为构成密切联系的一种状态,诸如吃完饭、打电话或闲来无聊时都会抽支烟。一旦养成了打电话时吸烟的习惯,那么,只要拿起话筒,就会形成“电话=香烟”的固定链接,从而条件反射性地想要吸烟。正是由于人的思想和身体已经记住了吸烟行为与某种动作之间的固定关系,因此不吸烟时,人们才会感到心绪不宁、口中无味,不知道应该如何打发无聊的时间。
试想一下,假如按照一个普通吸烟者每天吸20支烟、每支烟抽10口计算的话,1天就要抽200口烟,1年下来,就要重复7万多次吸烟的动作。因此,在一打电话就吸烟的反复重复中,形成“电话=香烟”的固定链接也就不足为奇了。简而言之,一旦日常生活的某种行为与吸烟之间构成了联系,人们就会在每天不经意的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地吸食香烟。
很多人喜欢将无法戒烟的原因归咎于“吸烟已经形成习惯”,然而,这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习惯问题,在其背后,还隐藏着“身体性依赖”和“精神性依赖”的深层原因。因此,戒除烟瘾实际上就是摆脱或者从“恶性三角形”的束缚中求得解放的过程。
我这次下决心不吸烟,没有和往常一样,跟妻子表决心,说大话,而是自己对自己说,你连吸不吸烟都控制不了,何以控制自己的人生?你总是如此轻易地放弃自己,在未来的生活里势必会错过很多好运气和好机会。
所以,我说,凡是能让人变好的事,做起来都不会太轻松。很多事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难,让人感觉难的从来不是努力,而是坚持。
可是,在吸烟的问题上,我总是太轻易放弃自己诺言,总是在不断跟自己妥协。其实,也许再坚持一点点,我就可以拿到胜利的钻石,但,我就是在差一点点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其实,当我每一次放弃时,只有一小段日子很轻松,后面的一辈子可能都会越过越难。妻子的瞧不起,朋友的恶语中伤,而当我坚持住,努力的当下可能会有点苦,但未来的每一天却会越过越轻松。
今天用戒烟的话题与君共勉,说到底,其实,根本就不是戒烟的事。而说的真正目的,我是不是男人的事情?是男人就要说到做到,不是男人,就可以说了不算,算了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