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燕山卷首语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卷首语
李树伟
2016年是老作协成立十周年和《燕山》杂志主编刘兰松先生文学创作六十年。老作协的 十年经历,让我们体会到,她有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而刘兰松先生六十年文学创作的历程,却揭示了他,像坚如磐石的松柏,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像大海里的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蓬勃的冷峻。本期刊发了刘兰松主席《在庆祝老作协成立十周年大会上讲话》, 展示了 文学,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只是三个词,努力、坚持、奋斗,接下来的,顾名思义,就是成功。刘兰松先生的六十年文学之路提示我们,只要迷失了心智,那就永远也得不到文学。不要以为当一个伟人很好,有时,只不过会给你增添麻烦而已,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太依赖别人,别人不可能一辈子帮助你,他们给予你的只是一时的甜。
本期的老作协十年大事记,告诉读者一个真理,什么事都要经过无数的苦才能品尝到甘至的甜,有一个成语叫先苦后甜,先甜后苦的人永远也不会长大,往往一些名人都是在逆境之中成长,写出极好的作品,从此一界成名。
众多学者,作家在纪念刘兰松先生文学创作六十年的文章里,表述了刘兰松先生在前面走,身后留下的六十年的文学脚印......这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在这六十年文学创作的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分价值......就在我撰写这篇短暂的卷首语之时,我突然发现: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留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留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望着刘兰松先生那串深深的脚印,我便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那汗流浃背的跋涉之中,又记起了刘兰松先生跋涉的艰辛,更记起了刘兰松先生艰辛跋涉所赢来的胜利和这胜利激发起来的加倍的欢乐和信心。那是奋斗的标记。那是开拓的标记!
在刘兰松先生八十诞辰之际,看到了这位老者开拓不止,路才无尽。于是,引来众多作家学者,在本期探秘刘兰松先生文学创作六十年的脚印,《燕山》杂志永远是为开拓者大书特书的平台。因为,追寻文学梦的人知道,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但只用力地往前走!
本期刊发徐鼎铭的中篇小说《塞罕坝抗战》 讴歌了围场的抗日斗争的艰难。1931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东北军不抵抗,撤出了东北。日寇得寸进尺,占领东北后,步步从东北向华北进犯。1933年日寇已进犯到热河围场一带,围场随之沦陷。从1933年到1945年,围场人民在日寇铁蹄下悲惨挣扎了13年,也英勇抗争了13年。
还有柏青林的小说《遇难野狼谷》 这是一部以人、狼之间生存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这里有狼群的大举进攻和凶残肆虐,有人、狼间斗智斗勇的反复较量,有人与狼情深意挚的友善沟通,有人与狼惊心动魄的惨烈搏杀,有人世间的狂放,野性执着的爱,有狼王国温馨和谐的情,有狼、人之间恩与仇,善与恶,人性与兽性相互交织、扭结和相互斗争……
在2017年来临之际,我在此希望《燕山》杂志全体同仁,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朝着我们的既定目标去干。蜗牛不相信自己的缓慢,一步一个脚印的向自己的目标爬行,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水滴不相信自己的脆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个脚印的撞击石块,终于造就了水滴石穿的奇迹;蚕蛹不相信坚硬的外壳,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终于获得了破茧重生的光明。《燕山》杂志成功的规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这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坚定的朝着我们确立的目标努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成功。回望《燕山》杂志几年发展道路,她接续着一段段“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靠的就是正确目标的引领,靠的就是道路自信,靠的就是弘扬正能量。如今在《燕山》杂志发展的道路上,并非是坦途,而是更具艰难,更具挑战。
机遇大于挑战。2017年仍然是《燕山》杂志在文学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一年,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除了埋头务实干,对照标杆去干,卓有成效地去干,还要依法依规地去干。《燕山》杂志不进则退,干,出硬实力、软实力,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