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愉悦惬意生活杂谈 |
分类: 惠龙日记 |
昨天,参加了一个朋友聚会。一位满头白发,满脸褶皱的兄弟问我: 李哥,你都近六十岁了,咋比我都显得年轻啊?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我多勤奋呀?年轻的时候,不抽烟,不喝酒,现在可好,既抽烟,又喝酒。以前是,只在厅堂,不下厨房。现在可好,工作清闲了,也开始回家给老婆做饭了。这样做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培养自己 : 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热情,是我人生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对了,我不是管理过碧峰饭店吗?认识很多厨师,没事的时候,就向他们讨教厨艺,回家就给老婆露一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退休之后,立刻让老婆下岗。她在厨房伺候我三十多年,我也要在退休之后,在我家厨房伺候她三十年多年。中国人不是讲究报恩吗?我的父母健在时,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是老婆付出了最多。特别是,她让我的母亲晚年生活,衣食无忧。虽然,我二妹子在母亲去世后,因为老房子的分配问题,向她发过难?但是,当事情结束后,她却能忘记前嫌,继续维持着我家庭的团结,掌控着各类亲戚关系的往来,我爱,我老婆,我就应该让她晚年更加幸福和快乐。
在我年轻的时候,为了追求事业的发展,压根儿不会把对她的爱,和厨房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朋友怀疑地追问我:“你不觉得在做菜的时候,很寂寞和很抑郁吗?”
我嘿嘿一笑说:
此前,我是一个对做菜毫无兴趣的人,现在,我退休了,对于我花时间进厨房这件事,身边也有许多人都不理解。比如我老婆,再厨艺问题上,她认为我在家看看她怎么做,就能学会了。实际上,我看了30几年也没学会。
我告诉她,我请教的厨师,以前都是我的下属,他们教我厨艺,都很系统和细心,并且可以与他们一起交流和分享,那种效果还是不一样的。再说有些事情,你向亲戚以外的人求教,你就会好好学,不好好学,觉得对不住人家。所以,我常说:
人付出成本了,才会珍惜。
还有人认为,你这么多年不会做饭也没饿死,继续这样下去不好吗?把大量时间投入写作,没准晚年真能获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啥呢?
我坚定地回答他们:
不。我理想的人生是不断有新的开始,而不是功力性太强。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经过近期地求师拜艺,当我能够毫无压力地做出剁椒鱼头、鲶鱼炖茄子、芙蓉鸡片和农家小炒肉这些家常菜时,巨大的成就感让做菜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特别是,向师傅们汇报的时候,又增添了一帮真诚的群体友情。
过去我认为做菜非常琐碎、枯燥,现在认真去做,尤其觉得自己有了做好它的技能与底气之后,竟然真的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非常惬意的愉悦。这种惬意是平静的,这种愉悦是难以置信的。
我的朋友看我讲得真诚,都纷纷表示:
原来,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是因为他做得好,对生活充满兴致,也是因为可以从成就感中不断获得认可与鼓励。这或许就是我们需要认真地学习如何去生活,而不是随随便便混生活的原因。
只要一个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保持探索世界的热情,就可以既有活力又青春满格。
因为,人是一个矛盾体,不能太闲,闲则生变、闲极无聊,也不能凡事都为目的而活,否则很容易被目标压垮。因为,你无论多么努力,人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目标。
人近六十,再也没有目标、看似“不用负责任”的学习中,得到的是一种实在的、不必背负内疚感的自由。
离开工作岗位后,学习是否就结束了?答案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悦身心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我忠实的读者,你们听明白了吗?让自己越活越年轻的真正秘诀,就是不断接触新东西,不断学习新东西,在不断创作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整日跟着一帮无聊之人,吃吃喝喝,抱怨社会,指责他人,总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其实,她们内心也不会愉悦,更会显得阴暗,整日忐忑不安,生病住院,再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