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玲诗歌升华的翅膀

标签:
秀玲诗歌评论 |
分类: 惠龙抒情诗选编 |
作者:李树伟
认识秀玲二十多年了,读秀玲的诗歌也有二十多年了。看着她一步步把诗歌演变为诗歌艺术,不是惊喜,而是一种钦佩。看着她从诗歌创作,到诗歌艺术创造,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是知识;第二是经验;第三是活泼的想象力。
有些诗人凭借天赋,写诗,有些人凭借阅历写诗,而秀玲是凭借常年积累的知识,经验,利用抽象的思维,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她的诗歌有生命,有温度,也有了升华的空间,这就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想象力吧!
那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我读她的《一壶老酒》这首诗,就马上想像出她老父亲的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力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我为什么想说她的想象力,给她诗歌插上艺术创作的翅膀呢?就是因为,在她头脑中已被客观事物所感染,已经产生一个创造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了。
从细泡学角度分析想象力,它起源于细胞的无规则运动,后不断进化和生存、繁殖有密切关系。想象力是活物与死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我说,秀玲能把她的诗歌创作,升华到诗歌艺术创作上来,是她的想象力给她的诗歌插上了翅膀。
有人说:想象力就是比喻,但在诗歌创作中,不是所有的比喻都是创造的艺术。比如说“燕子飞得好快,简直像老鹰一样”,这个不算想象力。所以,比喻往往以不类为类,天南地北搭不上关系,可是她的想象力,是一搭就上能力。
譬如,她的《石头里的名字》这首诗里有这么一段:“一块块的石头/抱紧夜/在黑暗中打开黑暗/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到轻轻的对话声/那是石头对骨骼的崇敬。”诗里的石头,不可能抱着夜色,石头和骨骼也不可能对话。而正是这些天南地北、不伦不类的东西摆在一起,给这首诗赋予了艺术价值,这个就是想象力。
英国浪漫诗人雪莱有一篇很长的论文,非常有分量,叫做《诗辩》,就是为诗辩论。他说“科学综万物之意,而诗综万物之通”,这就是我说:秀玲把诗歌创作演变为诗歌艺术创作的依据。通过诗歌艺术,把文学和艺术综合起来,把不同的东西,用想象力贯穿起来。
她让我想起,宋朝文人王质有一篇游记,他说“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星光倒映在水中,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我们通常说好像落到水中,水就像镜子一样。而他说“如珠走镜”,星光在水面上,好像珠子在镜面上滚来滚去,不可收拾。这就比一般的比喻更转了一个弯。我觉得秀玲的想象力可与大家媲美了。
但是,我又一贯坚持,诗歌创造的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它是从灵感而来,我们的灵感从哪里来的?刚开始通过学习的阶段,我们看过很多的好作品之后,我们的修养达到了某种程度,我们就知道什么话讲出来是人云亦云,古人都讲过了,我们要用人家没有表达过的方式来说,这就是诗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
秀玲诗歌升华的翅膀,是想象力,而她的想象,是言之有物,是心中有一种感情、一种感想要说出来,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于是,通过艺术加工,让客观的事物,变成抽象的想象,把它摆在潜意识里面去酝酿了,直到有一天,她豁然想到了他们彼此的联系。所谓诗歌艺术的想象力,不是自动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一幅画整个自动画好了,而是你想到了第一句是什么,这一句出来了以后,后面一句跟一句,连锁作用。就像一个线头找到了,一抽一拉,整个线团都抽出来了。
所以,我欣赏秀玲的诗,往往是看到她的题目很好,或者是看到其中有一句很好,用这些作为我阅读的把手,就有阅读的兴趣,她就可以牵引我,阅读她完整的作品了。
从秀玲的诗歌演变的过程来看,我认为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单不是没有知识、完全抛掉经验的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没有成果的,一定要朝着某一个方向好好地去构思,去升华的一个过程。
有的时候,我就是因为看别人的艺术作品,启发自己有写作的欲望,这种欲望驱使我,怎么用作品来表现那样的感情。所以我说:秀玲诗歌升华的翅膀,就是知识,经验和想象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不同的艺术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通融的结果。
由此,写出上述文字,以表示我对秀玲诗歌升华感到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