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

(2014-04-27 06:58:44)
标签:

东西

高祖

之父

人中

弟弟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

李树伟/文

曾祖父也是祖父的父亲。是类属人物称谓词,亲属称谓词,先祖称谓词,别称爷爷的爷爷,出处《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说起来有点惭愧,在父亲这边我只记得父亲叫李益邦、爷爷叫李耀国,至于太爷爷就不知道了,就更别提太爷爷的爷爷了。至于母亲那边,我只记得母亲叫李素兰、老爷叫李宝廷,至于太老爷就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这种现象细说起来能怪我吗?父母亲都是从1942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直至离休之后才衣锦还乡一次,还没带上我们。据说,老家的祖坟已经没有了,建黄骅港的时候,让开发商给平了。父母年轻的时候,一心扑在祖国建设当中,连春节都不休息,哪有时间回家乡祭祖呀?

开发商是曾经给父亲来过告知函件,可那是以支援国家建设强行挖掘呀。当时的口号是:小家让国家。活人的房子都能无偿拆除,更何况是死人的墓地了。

于是,在开工鞭炮响过之后,我家的祖坟,也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们的这种牺牲,现在还有多少活着的人,能够想起他们呢?

还有脸说别人呢?就连他们的亲孙子也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更不可能记得他们的遗骸今在在哪里了?

为大家而牺牲小家的教育,不光我们这代人做出过牺牲,恐怕以后的子孙,也会提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变,那么就要适应现代社会。如今最大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要将传统优秀文化落地为可实行的现代化的文明。让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服务,就要找到这两者的有效连接点,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等等,就是现代的法制、教育和公正。

假如传统文化是“上气”,现代文明是“下气”,我们不能“上气不接下气”。当今社会讲究竞争,讲究个人自由,传统文化都要能够与这些接轨。要将时代的包容性、开放性投射到国学领域。

要将传统文化落地为现代文明,有些办法可借鉴。就是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寻找家训的节目,唤起了社会上对家风、家规的重新重视,这是在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不少优秀的文化,来自于家训、家规和家风。前几天,有一哥们,因家产分配,闹到法院,什么亲情都不顾,像陌生人一样,对峙公堂。

我问他们:有谁能记得你们曾祖父的名字?他们共同摇头后说:连一奶同胞亲兄弟的名字都不记得了,还有谁记得那些不曾见面的死鬼呢?

听了这些话,我欲哭无泪。古代文化精英的家族意识很浓厚,它不但在家族内部发扬光大,而且可以反哺乡里的经济文化建设。例如,我去安徽的路上,每到一个村口,都建有很多牌坊,在明清的江南,举人多,进士多,举人很多并不出乡,进士则去外地当官员,晚年大多告老还乡,朝廷也鼓励告老还乡。这些精英在家乡培养家族子弟,在文化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如今,据说还有大专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某个小小的地域,还以作家自居的文学爱好者,都不记得自己的曾祖父是谁?就别提在法庭上为争夺遗产而面对公堂的一奶同胞了。

说的在直白些,在13亿中国人中,到底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曾祖父叫什么名字?恐怕这是文化断层的一个危险现象。

当然,我并不主张恢复传统时代的家族,但我还是主张把现代的三口之家适当 “扩容”,构建现代的家族观念,把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生活,叫“421综合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得以传承的人只有一个,现在说是放开了可以生两个孩子了,可是,这两家血脉的文化能不能扩容成一家文化呢?

当然,这种提法要受到男权思想的驳斥,但是,我真有点不甘心,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是传承人的口号,是不是也应该在思想上兑现呢?光提倡记得太爷爷也就是曾祖父的名字,那一个女孩的家庭中,那些太姥爷的名字是不是也要记住呢?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同事问我:我妈妈的爷爷的弟弟,也就是我姥爷的父亲的弟弟,我应该叫他叫什么?我回答说:按我家的习俗,应该叫老姥爷。(后来朋友帮我更正了,应该叫老太姥爷.以此类推)老太老姥爷的弟弟准确的叫法,在其老太姥爷的前面再加一个排行。例如,二老太姥爷或三老太姥爷等。

说了半天,还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站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富有强烈的责任心,理想对待传统文化,假如否定了传统,犹如斩断了自己的生命之根,我们不知道如何来确认自己的身份了,不知究竟以男方家的传统,还是女方家的传统,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了,找不到属于自己祖宗的东西时,会有多么可悲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