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惠龙
惠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902
  • 关注人气:12,1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河北_靳逊》的真挚

(2013-10-07 07:57:47)
标签:

我的朋友

故事

出版社

再写

受欢迎

分类: 惠龙日记

让我非常感激的《河北_靳逊》,据说是承德县人士,我们彼此经常交流,但没有见过面,我喜欢他的文字,思想,喜欢他真诚待人的态度,我在他博文上留言,他都会认真评价,指点迷经。

记得上一次我们关于女人裸体的讨论,为我赚了几万次的点击率,这次无义上传的《李树伟文学专题片》只是为了将这个保存下来,也为了答谢关注我的朋友。

河北_靳逊》看了,应该说是认真的看了,还留下了自开播以来最长的留言,这让我很感动,特别是看到《河北_靳逊》的良言相劝,更觉得推心置腹。他说的很对,现在随着岁数的增长,写出的小说越来越觉得太机械,知道多了,条条框框也多了,总觉得不自然,本来《初入仕途》出版发行后,出版社多次催促《步入仕途》和《沉迷仕途》的底稿,可是,怎么也不敢出手,不是怕触犯了某人的利益,就是怕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麻烦。

人老了就不会有佳作问世,《河北_靳逊》说的很对,那么多老作家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成名的,至于成名之后的作品,就没有那么有影响了。我知道自己老了,不可能再出好作品了,但是《只因热爱》是已经无法改变了,所以,我有这种想法,杂文写多了,发多了,收入多了,小说就不想写了,很多文友向我约稿都要杂文,特别是实时资讯,特别受欢迎,这一点与《河北_靳逊》不谋而合了。

下面转载一下《河北_靳逊》的留言,以便收藏和指导自己文学前进的方向:

看电视少,尤其是地方台。看到这个专题片,还是抽一点时间看了一遍。我对博主不了解,看了这个专题片,对过去现在知道了一些。看到博主未来的写作计划,就忍不住想留话了,这也是我近来聊天的主因。
     看到你说要花一些时间整理“拔高”自己的四部长篇小说。提到“拔高”,就使我自主不自主地想到拔苗助长,可能这么说不是很恰当,然我想说的是,一部小说的诞生,是由作者的心境和构思集合而成的,从创作的角度上说,它不是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那是心中一种块垒的宣泄,一旦发泄出来了,它自己就跟一个小生命那样,就不能随人的意志为转移了,这如自己的孩子,你想像的,和实际中的,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就是你使出浑身的解数,努力的结果也有可能徒劳。
      何申以《年前年后》成名,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但你再让他深入生活再写出一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试试?创作犹如神助,也是宿命,命中有的,并非对着什么奖,而是,随便一写,就有可能获奖扬名,命中没有的,累死累活获得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杨沫年轻是写了一部《青春之歌》,年轻时读之,火炽、激情,到年老了又写了一部,叫《东方欲晓》,当时刚刚读了《青春之歌》,再读这本《东方欲晓》时,已经味同嚼蜡,散漫无章了。按说,晚年的杨沫经历、见识甚至技巧都已很娴熟了吧?实际已经落套多少年了。
      写作的人,有时不仅是写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故事写一种思想,一种迥异于人的见识,这于很多人都是难事,所以大师才给人一种凤毛麟角。我们读书的时候,往往觉得谁的白话写得好,却从不问写好的原因。董桥算是白话文的大家了吧,在他十七岁时,就有人嘱咐他:白话文要写得好,宋词、元曲、明剧不可荒废。我一下就明白了董桥文字的音韵质感来自何处。记得小时候听戏词,觉得朗朗上口,新颖生动,原因在此呢。
      所以,在写作上,我同意孙犁对山东小说家李贯通信上的说法,对已出版的著作,除了错别字不通的句子,在再版时修改一下外,其它的地方尽量保持原貌,以求历史真实,去接受时间的检验,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眼前的创作上,才是最得力,也是最讨巧的为文方式。
      不知上边这番话对你是否有用,还有什么不对?望批评。节日快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