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延庆国家地质公园的遐思

(2011-06-02 09:24:23)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章
郭友钊是我的文友,也是地质博士,他知识渊博,但谦虚待人,也是我们国土资源部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这篇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很高的地质专业价值。承德也有硅化木,也有地质遗迹,读这篇文章收获颇丰,于是转载背读!
在延庆国家地质公园的遐思
 

 

 

 

 

● 郭友钊       

 

  初秋豪雨之中,从首都北上,穿过都城的车流,掠过华北平原的北缘,跃上燕山山脉,再下八达岭、入妫川,由延庆县城向东北驰去,奔驰约100公里后抵达位于千家店镇的延庆国家地质公园。

  

苍翠古树遍群山

  

    雨后入园,先惊诧的是视觉,这大片大片的绿,从弯弯曲曲的沟谷、起起伏伏的山坡,延伸到高高低低的山梁、层层叠叠的山顶,与那大片大片的蓝,那霁后的苍穹,连在了一起。

  绿谷中,水边的草是芦、是萱、是线菊,院里的果是杏、是李、是海棠,路边的树是柳、是杨、是角枫。绿坡的灌木有山杏、有酸枣、还有紫荆,乔木有榆、有栎、还有黄栌。而松,威风凛凛地站立于风骤雨疏的绿岗上。到处都挤满了滋生的植被,内含温带阔叶次生林、灌木丛、草丛等3种植物群落,分属72种之多。各种高矮的植物共生同荣,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一岁一枯荣的植物中,也有从风霜雨雪里走来的耄耋奇木。园区内有长寿岭,长寿岭下有长寿村,长寿村中不仅人长寿,树也长寿,其中的一棵白榆树,树径5尺,树冠造荫半亩,树龄已达600年,据说是明成祖北巡时所植,是北京市郊最大最古老的白榆,已成一级保护古树,是红布加身的“榆树王”。园区内还有朝阳坡,朝阳坡上有朝阳寺,朝阳寺中树也朝阳,其中的一株为柳树,据说该柳能预报天气,如果树的某一边多开花,则指向这边的地方将多雨,若整棵树著花均匀,则树的四周将风均雨匀,因此当地人称这怪柳为“气象树”,或称“从春柳”,也是北京市的一级保护名木。

  此处的生态优异可见一斑,然而,“榆树王”、“从春柳”、也只能叙述约600年来优异的生态,园区内远古的生态又如何呢?

 

  悠悠亿年木化石

  

    树虽比人长寿,但也总要枯死的。传说胡杨千年不死,即使死了,也千年不倒,即使倒下了,也千年不朽。那不可思议的胡杨,从泥土里冒出绿的幼苗,复归黑的泥土腐烂,大概也只是三五千年的历史吧。但延庆国家地质公园的硅化木,已有1.4亿年的历史,其不朽已非胡杨可比!

  随燕山的生成隆起,出露于地表的硅化木当自百万年前开始,但受人注目,也许是从北宋的沈括开始。《梦溪笔谈》有记:“距渤海千里之遥,松化为石”,或许指的就是延庆的硅化木吧。到了20世纪的50年代~80年代,此地的硅化木始受关注,当地的老乡、下乡的知青、上山的地质队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搜寻,一株、二株、三株……每一株的发现,均令人激动。但至今也仅仅发现了57株,可见其珍贵。当然,埋藏于地下的硅化木,其数量是令人期待的。

  57株天然出露的硅化木,多呈树墩状。墩的高度0.5米至1米,墩的直径,细者0.5米,粗者2.5米,可想象那化为石之前的树,其直径远远大于至今仍然夏绿秋黄的“榆树王”。墩横切面的纹理十分清晰,一圈套一圈,是年轮;年轮稀疏的一侧,当是朝阳的一面,指向南,而年轮紧密的一面,当指向北。墩的纵向断面呢,见有纵向的纹理,纹理还呈凹凸不平状的,外层还有约1厘米厚的一层,颜色较黑,人们推测它是曾经经历了1亿年还仍然保持着的树皮。根据墩的粗细、纹理,古生物学家恢复了古树的大小、结构,确定此地的硅化木的树种为“宽孔易木”,属“古松柏类”,是站立在茨岗上那些“迎客松”的祖先。

  如“地书”一般的地层,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公园内的硅化木,都赋存于叫“土城子组”的地层中。这土城子组地层形成于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分布于辽西、冀北(含燕北),多出露于河北省的尚义到平泉一线的以南地区,通常由红色的砂岩、砾岩组成,并形成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承德那不可思议的“棒槌山”、“双塔山”,赤城那宏伟壮观的“四十里长嵯”等。然而,位于赤城或承德之南的延庆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土城子组,却有特殊性,岩性不是坚硬的红色砂岩或砾岩,而是灰黑色的炭质页岩和黄绿色的细砂岩。

  这异与同到底记录着什么样的古环境呢?

  土城子组的岩石主要由山间盆地的陆相沉积形成。俗话说,中流砥柱,只有厚重的砥才能在激流中稳如泰山,才不随波逐流;从砾岩的粗,砂岩的较粗,到页岩的细,代表着水动力环境由强减弱;轻如尘埃的细,只有在静如死水的环境中才能安身立命。可见,延庆国家地质公园中炭质页岩与细砂岩,告诉我们当时的沉积环境是风平浪静的。

  俗话又说,赤日炎炎,绿树荫荫,说的是红者热、绿者凉;砾岩、砂岩的颜色红,记录形成环境或许是赤地千里,气候干旱炎热。而细砂岩的黄绿、页岩的灰黑,或许形成于山水相依、植被繁盛的温湿气候环境中呢。可见,园区在晚侏罗世,当是地形微起、湖泊发育、古树参天的森林王国。

 

 

  瞬间巨变造奇观

 

 

  在数百米厚的土城子组中,形成的时间为1.4亿年至1.8亿年之间,持续了4000万年!那如此漫长的、持续的地质历史中,是不是都有硅化木的形成?

  答案是否定的。地质学家确定,延庆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硅化木只分布在两层,上层厚约20米,保存的硅化木树干较粗、较高,下层厚约10米,保存的硅化木树干相对较细、较短。为何?其实,这还是个没有明确答案的谜。有的地质学家认为,晚侏罗世时,公园内地形起伏、湖泊发育,湖边生长着大量粗壮的易木类植物。而公园的北部,特别是尚义—平泉一线以北地区,却是赤地千里的沙漠化地区。那段地史中,北部地区曾经两次突降异常的暴雨,洪水南溢,带来巨量的细粒泥沙,导致公园内的古湖泊水位突涨,发生湖浸淹没森林之时,泥沙淤积,埋没了树木,开始了“松化为石”的第一步。

  然而,树非鱼,没于水中的树就会枯死,继而腐烂。如果埋没大树的泥沙慢慢地沉积,正常情况下每年0.5厘米厚,那么从根埋到树顶,十几米,大概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即使被埋的是胡杨,也早就死了,早就腐烂了,不可能形成硅化木。因此,有人推演,公园内曾经发生的二次湖浸,可能来去匆匆,湖水迅猛到来,泥沙快速堆积,然后湖水瞬间干涸,含巨树的沉积层立马排去水分而干燥起来,这样才能使树干与泥沙合为一体,进行“松化为石”的第二步。

  但这种设想的地质过程,属于突然间发生的灾变!真令人匪夷所思——难道晚侏罗世时,尚义—平泉一线的附近地区发生的极强烈的古地震,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决口,巨量的泥沙突然间被冲刷了下来?

  延庆国家地质公园,实是一部不易读懂的史书。在公园里遐思,恍如梦境。走出公园,返回北京,总有一个念头,山清水秀之间,在春华秋实的轮回之际,不可避免地会偶然出现狂风骤雨、山摇地动的灾变,奇观因此方可形成?

0

前一篇:老虎洞探险记
后一篇:又到端午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