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岐为贵,不取苟同
(2009-05-17 22:16:25)
标签:
诗歌苔花诗人某某人李海健承德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多岐为贵,不取苟同
——与诗友畅谈承德诗歌的发展
今天幸会,与全国地质战线的诗人们一起畅谈承德诗歌的发展,作为主讲人,很荣幸,也感觉责任重大,多亏有李海健先生的《承德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和薛梅教授的《承德诗歌简论》作铺垫,讲起来自然会流畅一些。材料已发给大家,这里不多赘言。
讲承德诗歌,不能不讲郭小川,不能不讲刘章、何理、刘兰松等老一辈诗人的辉煌。当然也有李海健、杨林勃、白德成、刘福军、王琦等中年诗人的继承。而今天我想讲的却是承德诗歌现存的差异性。
与承德诗人在一起,经常会听到诗人们相互攻击的火药味。譬如:“某某的诗,是承德诗歌的楷模,谁写的诗歌,都赶不上她写的。”“某某人的诗歌,就是流水帐,白的让人只能当断句了。”“某某人的诗歌,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某某的诗,写的真不错,可就是读不懂。”“某某的诗,写的太好了,老少皆宜。”“某某的诗,还叫诗呀!一点没法看。”等等。
每当听到这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点评,一点不生气,也不想多做反驳。觉得很精彩,诗人们之间很诚实。尽管有的狂傲自大,眼里无人,有的谦虚卑微,虚心好学。还是从这些或赞同,或反对的声音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承德诗歌的繁荣,我认为这是“多岐为贵,不取苟同”的表现,是诗歌发展的主流,是诗歌春天的姹紫千红。
当然,我说的这个岐是分歧的岐,出现了争论,出现了不同意见,出现了你觉得是逆耳的,耸人听闻的意见,或者是觉得很刺激性的意见,或者你觉得人家是外行,你觉得人家那个是不该说的话,人家发表那个意见了,在文学领域里,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很多的歧异,出现了很多争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这让我想起蔡元培的:“多岐为贵”的名言。这是承德诗歌界求之不得的大好局面,非常宝贵,千金难求一个不同意见。但是,我又觉得“多岐为贵”也不能过分,不能听这个说得有道理,就跟着这个跑,听那个说不错不错,你就美的不知道姓什么?天下老子第一了。
我觉得诗歌创作在“多岐为贵”的前提下,还要倡导“不取苟同”。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在多岐,多分歧的情况下,你应该取一个什么态度?在创作形式上,采取哪种形式,不要轻易地去听取别人意见,同意别人意见。我这里说的苟同,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同意别人的意见,不要那样做,你要有学术骨气。
清代袁枚有两句诗:“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说得多好啊,“苔花如米小”,你也可以学牡丹开啊,何况你还不是苔花,可能比牡丹小一点,也可能是喇叭花,不管你采取哪种创作形式,只要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你就可以开放你自己,是不是?
我就很喜欢郭小川、何理、刘兰松、杨林勃、李海健、刘福军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能读出人生哲学,母爱的伟大,父爱的厚重,也喜欢白德成、王琦、薛晓雷等诗人的诗歌严谨,干练与深邃。当然,也器重齐宗弟、韩闽山、罗士洪、马新民、李雅萍、张秀玲等年轻诗人,对诗歌的追求与酷爱。正是由他们的不断追求与完善,在承德诗歌发展的浪潮中,积累了大量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写作特点与诗歌的生命力。
至于我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从童年时代就开始对诗歌感兴趣,但在承德诗坛却觉得很卑微,一向不敢称谓自己是诗人,不敢在承德诗歌界指点江山。
今天谈论承德诗歌是个例外,因为在座的没有一个承德诗人。当然,我还要感谢蔡元培老先生,没有他博大学术襟怀的感染,也不敢在这里说出自己的这些想法,虽然,我还不懂什么诗好,什么诗不好,但经常跟那些诗人在一起,也朦朦胧胧地产生一些感悟,受到一点熏陶,以上一些评语,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