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是作践诗人吗

(2008-12-04 11:55:05)
标签:

文化

好诗

诗人

诗歌

朦胧诗

中国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诗人,是作践诗人吗

 

昨天遇到一群诗人,都喜欢写朦胧诗。都赞同诗歌还是读不懂的写作水平高。她似乎成为写诗人的某种时尚与写诗好坏的标准。可是当一位诗人讲了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后,我便有了想法,那位诗人讲:在北京,一位著名的朦胧派诗人,去参加朋友的追悼会,出门截了一辆的士,开车的司机问他:“到哪里?”这位诗人说:“到人的尽头!”司机迷惑不解,追问:“什么?人的尽头?”这位大诗人骄横地说:“就是八宝山。”司机恍然大悟,微笑地回答说:“你多亏是去人的尽头,要去人的源头,我还得把车开到逼里。”诗人却没有笑,而是严肃地问:“师傅,您也是写诗的人吗?”……

在座的“朦胧”诗人都笑了,只有写小说的我没有笑,虽然写小说,但也喜欢诗歌,我总这样认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激情,因此,我从骨子里喜欢诗歌,喜欢这种文学艺,哪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呢?

这似乎又是老话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我真这样想:何谓好诗,就是让不会写诗的人看了也激动,读了有个好的感觉,有一种与作者的共鸣、感动、震撼和力量,让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这种碰撞应该是朴素的真挚、简单的透明,清新的向上、揭示人性的灵魂,引人入胜、给人启发。所谓的好诗,不是什么人都能写出来的,但绝对是很多人都能读懂的。所谓好诗,在于能否让读者理解你的表达,你的思想,你的观念和情感。所谓的好诗,不应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神经病患者们的呓语,不能让读者的思维和认识被阻隔在你极度跳跃的文字表面。

我周围却有几位年轻的诗歌爱好者,潜在地有这种观点——“越是多数人读不懂的诗,就越是好诗!”有一位诗人读了几首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诗歌,感觉都很朦胧,于是便错误的认为“好诗,应该是朦胧的”。我想,这应该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导。国外的诗,在外国人眼里应该是读得懂的,只是到了我们这里,受翻译水平的影响,才会这样。打个比方,如果让外国人来翻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知道会翻译成什么样子,于是,他们也会觉得朦胧而费解。就像我们饭店里的一些著名的菜谱一样,会英语的员工就把“夫妻肺片”翻译成“用一对夫妇的肺叶制成的菜。”外国人看后惊呼:“太恐怖了,怎么这里公开地吃人呀?”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也能说明翻译水平不能影响民族的精髓,不能失去我们民族自己的诗歌风格一样。

中国的现代诗歌,不过一百年的历史。这些以白话文写就的新诗,理应比中国古诗词更容易让人看懂,可事实上呢?创作那些很“玄”、很“边缘”、很“朦胧”的诗人们,不要以为读者就感觉不到你诗歌的好坏,毕竟这些读者多多少少受过中国五千年诗词文化的熏染。如今很多写诗的朋友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为了想象而想象,为了跳跃而跳跃,为了诗而诗,“为赋新词强说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于是,那些文字就成了“玄而混乱”的诗,这些诗,弄得很多读者一个个成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一位中国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拿着被朋友捧为大师级的朦胧诗人作品问我:“李哥,我承认他的文字华丽,但是,我一首没读懂。”我看了以后,也惭愧地说:“我也是大专毕业,据说也写了三十多年的诗歌,也读不懂。”我们彼此一笑说:“那我们以后就不要写诗了。”

昨天听了朋友讲的笑话,假如我们都远离了诗歌,那些真正爱好诗歌的人,写出的诗歌究竟给谁看呢?我突然觉得真应该喊一声“救救中国的现代诗歌”了!

其实我也承认,中国新诗的历程不及西方,我们还处在起步、摸索、试验的阶段。我也赞同诗歌多元化,探索写诗的人多了,好诗的“标准”就会出来。对此“标准”到底是什么?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的看法自然不一。我始终认为,所谓好诗,必备要件首先是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得懂,然后被其打动,这就是有感觉有共鸣的诗就是好诗;相反,无论其语言、形式如何优美,意象、想象如何丰富,但读者对其毫无感觉的话,它就不是好诗。这样看来,好诗,又似乎没有什么“标准”,如果一定要有什么“标准”的话,那就是“感觉”,但绝不是“读不懂的一些词汇的组合”。

或许有朋友批评我“你读不懂,就不要瞎说”。是的,我和“那位中文本科生”一样,是读不懂那些“玄诗”、“朦胧诗”,但我们都能轻松读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国的很多古诗词流传至今,不正因为这些诗词都是老百姓能看得懂的吗?我想,要是那些古代诗人、词人看到如今这些“玄诗”的话,怕也一定会晕的!如今的诗歌,在脱离大众,这实在是我们这个“诗歌王国”的悲哀。

写诗需要技巧,需要含而不露,讲究含蓄美,但绝不能含蓄到晦涩难懂。当下有很多诗歌,不管你怎么读,都难以理解。我就固执地认为它就不是好诗。

其实我也主张诗歌,不一定要一看就懂,但若是让一个普通读者读了十几遍也读不懂的话,那么,这首诗,它绝不属于我们平民百姓。平民诗人白居易,写诗总要让老婆婆听懂,这说明古代诗人同样抵制着诗歌的晦涩难懂。

某报刊发表过这么一首诗,好朋友向我推荐《秋天已经死亡》:“秋天。哦,秋天已经死亡/落叶埋葬了大地和雷电/城市混乱不堪,乡下人加快了逃亡/时间已经没过塔尖。时间徘徊。这首所谓的诗,你认为还是诗吗?真不知道这报刊的编辑是如何当的?

我在翻阅自己日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段不知出在什么地方的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诗言志”,理应呈现出真实的“自我”,方有可能打动人。古代有很多诗词歌赋,总能让我们置身于一幅幅极其清晰的图画意境里,感受着活生生的人物个性。正源于老百姓的古诗词简单、通俗,才流传千古。

诗歌,从来都属于老百姓,有几诗人不属于老百姓呢?如果那些诗看了让人感觉像是猜谜语,走迷宫,就像一位诗友说得那样:“天才诗人写得诗,只能让天才去读了。”那么,我在这里真想说一句,推崇过分“朦胧”的朋友,你们真的需要考虑考虑自己是否还是平民百姓了,人类真正的天才真的不多呀。

诗歌,是文学这块土壤里的禾苗,广大的文学爱好者便是这土壤的耕种者。他们多是普通百姓,没有什么所谓天才。诗歌,来源百姓,绝不源于天才,既然源于百姓,写诗的人为什么不为百姓服务,而非要脱离百姓而感自豪呢?

我总是跟周围的朋友说,写诗的人,应该读点哲学方面的书籍,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洞悉、捕获、揭示、表达人类丰富、细腻、复杂、矛盾的各种情感,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清新透明的语言文字表述成诗,达到一种“诗言心志”,传递思想的目的。让绝大多数读者普遍接受你的观点、感悟,那你写出的诗歌,我就认为是好诗,就是一部能够传承下去的好作品。

我写此文的真正目的,可不是为了赞同出租车司机去作践现代“朦胧”诗人,更不是为了说教,只是为了提醒喜欢诗歌的朋友,“国粹”的精华不能丢,笔者也真心喜欢诗歌。

另外,我也是想在推崇“朦胧”的诗人面前,找回一些民族诗歌的自信,想找回一些继承和发展中国诗歌的勇气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