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重游记
(2023-05-15 16:43:20)
标签:
东营母校 |
分类: 生命感悟 |
为了避过疫情后第一个小长假的出游火爆,老公提议五一带儿子回东营转转,肯定人少不扎堆。他笑说,咱俩顺便回忆一下青春,毕业之后很多人都发过回去打卡的照片,我还没回去过一次呢。
回忆青春,我主观欲望倒不强烈,不过觉得这出行计划倒是可行,距离、时间开车也都适合。儿子最初兴致不大,孩子喜欢的永远都是坐火车坐飞机、有多远跑多远的那种旅行。后来我俩加上黄河入海口“黄蓝大火锅”的宣传,他爸又上了个道大菜:东营玩两天之后去泰山。儿子一下子情绪高涨起来,毕竟对于自诩运动健将的他来说,爬泰山、征服传说中的十八盘早就是他“多年夙愿”,还有他每次看到相册里我和老公大学时爬泰山的照片,就愤愤不平念叨:为啥不带我去,尽管那时也没他。不管儿子怎么想,老公我俩心中的重头戏还是在东营,在故地重游。各有侧重,皆大欢喜,行程就此敲定。
我们毕业后没两年学校就开始陆续向黄岛搬迁,几年后全部搬走,再到后来门庭更迭,挂牌化工学院。我们都清楚,曾经几万学生的热闹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所谓的母校更已无所依托。但毕竟那块地还在,那些建筑、那片湖无法搬走,应该还是值得再看看,还是有追忆空间的。
到达东营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去东城转悠,又带儿子去金泥湾赶海拾贝,赶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多,天已蒙蒙黑。学校目前的格局是一分为二,南半部分还挂着石大的牌子,主要是原来的教职工家属区和荟萃湖,而北部包含教学楼、宿舍、餐厅、图书馆等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都归属了化工学院,最有名的北门不光牌子变了,造型也变了。我们开车从一个之前不存在的西二门进入南部校区,老公连去荟萃湖的路都找不到,还好我凭感觉认出,正在走的应该就是之前荟萃湖前面那栋餐饮楼门前的马路,我们班最后那顿散伙饭就是在那块吃的。我们开着闪光灯在荟萃湖门口标志性的太湖石边拍了几张照,就迅速折回打算去北区。南北有一长条铁丝网分割,我们转悠半天,才找到一个路卡进去。可能是放假学生少吧,北区也跟南区一样冷清,路上几乎没有人。我坐在车里看到了大礼堂、老公住的学十楼和我住的学二楼——老楼重新粉刷过,还装上了阳台,不过新旧割裂感在晚上灰黄的灯光下都清晰可见,对老人来说就是面目全非,我用旁边的走廊做参照才确认那真的是我住了四年的地方。因为晚上效果不好,我们没下车,只打算简单转一圈,去学校最有名的标志“创造太阳”雕塑那拍个照就走。计划第二天下午再来好好转、拍照打卡。可是转了两圈,我们看到了英语角、图书馆和当年最新的第四教学楼,我俩讨论着左拐右拐的,但怎么也找不到创造太阳在哪。真是时间有点久了,连这些建筑的相对位置也记忆模糊了。儿子嘲笑我俩,这到底是不是你们上学的地方呀!直到走到主楼的背面,认出了这栋楼,我俩才终于目标明确、头脑清晰。
第二天下午,黄河入海口归来,我们再次进入学校。打算先去北区打卡,再逛逛荟萃湖。儿子要求绕湖一圈,正中我们下怀。这次轻车熟路了,进来之后直奔南北交界路卡处。可惜出师不利,到那就被俩保安给拦下了,说以前的校友也不行。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原来昨晚能进去纯属侥幸,只是当时那个保安大晚上的偷了个懒。可惜当时不知道机会难得,没好好珍惜,多拍几张留点纪念。这次只好留大把时间去荟萃湖打卡了,起码荟萃湖不关门,是随时接纳我们的。
不过我很快又因这个接纳问题心生波澜。转到湖南面时,发现南面竟然没了围墙,隔着不宽的一片绿化带,那边就是一马平川的大马路,路上的行人随时可以走到湖边来。原来连荟萃湖也不是学校的了,而变成了社会性的、完全开放的,谁想来就来的,像我们这样专门绕进学校再从所谓的正门进来反倒有点搞笑、多此一举。这感觉让我有那么一下不爽,就像私藏的好东西不知道啥时候让大家给分享了,而且还不见得被人当回事。想当年这湖可有点学生们精神家园的意味,最平常的休闲、锻炼和恋爱场所,连校报都是开了荟萃专栏的。
老公我俩走着,一路就跟做“找不同”似的,一会说这块是新改造的,一会说那块还跟以前一模一样。总体来说,周围的路和绿化带基本都是新的,变动最小的是湖心岛。之所以维持原貌未修整,应该是因为来的人太少。长桥上的栏杆俨然是新刷的,白到与周围的环境违和。中心亭红绿相间、颇为雅致的顶檐彩绘明显褪色,有些地方木头已成块剥落。下方的小石桌桌面没了,只留下一个石桩子跟周围的几个石凳一起兀自立着。边上邻水的小亭子通道被堵上,放上了危险禁入的警告。唯有后面的假山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造型、石头层叠的顺序都一成未变,但通道上、石缝间的荒草也在透漏着人迹罕至的萧瑟。尽管假山很矮,儿子还是饶有兴致地爬了一圈,爬到了最高顶,我觉得也许很久没有人给过这它这样的礼遇了。
临走,我再看一眼那个没有桌面的小石桌,跟老公说,可惜了,本来我还想专门拍一下这个小桌子的。当年我们班录毕业视频的时候,全班同学同游荟萃湖,有一个幽默的小个子男生就是站在这个桌子上即兴来了一段搞怪的舞蹈,跳着连T恤都脱了拿在手里狂甩。当时我们四个女生看得大笑,傻乐着跟男生们一起欢呼,一点都没想到害羞这茬。于是班里有了“脱衣舞”的传说。那也是最后的狂欢。
老公说荟萃湖小了,以前冬天还跑到湖面上去玩,觉得好大。我说咱们入学的第一个冬天,下了好大一场雪,我们宿舍几个女生也跑到湖里去打过雪仗。不过当时还不认识你,是跟联谊宿舍的几个男生一起。联谊宿舍也是那个手机还不盛行的时代的产物,大家闲着没事就乱打校内免费电话聊天,最后还真联成了一对,两宿舍间的集体活动也就逐渐演变成他俩的单线联系。
我本来是想去天鹅湖去印证一下有没有这种“湖变小了”的感觉的。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记不清了,我们班曾经组织过一次骑车去天鹅湖。除了路途真遥远,骑了几十里累得要命,我脑海里留下了一个记忆无比深刻的壮观场景:我们走在天鹅湖中间像河堤或大坝一样的长长的大道上,那应该是景区唯一的一条观光路吧,好像通向一个岛。我第一次这么接近这么大片的水域,两边远处目之所及处都是水,看不到边,近处水鸟翔集,波涛拍岸,汹涌不止,风声、波浪声起伏不断,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不就是海吗!海还能再大到哪去呢?
那时我没见过海,东营这个城市就是我从老家到过的最远的地方。这次我想再去看看曾经心目中的海,想再去那岸上走走,看看我是否还有曾经的感觉。然而我从地图上搜天鹅湖,显示出的却是一个有彩虹桥的网红打卡地,一看图片就是一个新建的景点,位置也不对。但水域最大、位置对得上的地方却叫广南水库。不知道是改名了,还是我们曾经叫的本就是别名。东城离学校远,学生们很少去,并不熟悉。
我们按导航开车到了水库入口,看到只有一个岗哨和关着的栅栏门,门口赫然贴着非开放区域禁止入内的牌子。门口离水还比较远,我只看到了远处闪闪发光的一片和更远处隐约的一个小岛。我们在一侧开车转了一段,发现周围也都被圈着,而且地圈得非常大,马路和湖之间有很宽的树林、湿地、零散的水面,真是隔山隔水的距离,人能到的地方几乎看不到任何湖水。我感叹,这水库被保护得真好呀,一点偷窥的余地都不留。我都有点怀疑,是不是我的记忆错乱了,为什么曾经是如此热闹的湖区景点,现在却成了防卫森严的水库无人区。
天鹅湖没看上,但我们却爱上了整个东城的宜人环境。宽敞崭新的街道,车少人稀,两旁是大片的湿地,处处绿树连翠,规划整齐,湖面闪闪,水域星罗棋布,一点都没有北方城市的风格,完全是江南或海滨城市的气息。之前我对东城的印象就是人少、干净、安静,这次还要加上一个,秀美。
我们把车开进湖域间隔的柏油小路,湖边偶见一两辆车停放着,不远处岸边的草丛里点缀着钓鱼的人。人少到可以一个人独占一片湖。路边自动浇花喷头快速旋转着,执着地喷洒着一片片油嫩的已经喝饱的草地,其中最强的一股每转一圈就把边上停放的一辆车的车头给冲刷一遍。儿子找到了新鲜玩法,他让爸爸把车也停进边上的停车位,说他也要免费洗车。这喷头仿佛是知道附近有的是湖、不差水,水放得真挺大,坐在车里面,每次喷过来除了玻璃上迎面扑来白花花的一片水花,还伴随着一阵急促的噼里啪啦声,儿子很兴奋,随着一次次的冲洗一遍遍地欢叫着。玩了一阵,他嫌不过瘾,又让他爸前后转悠一圈,选择最有利的喷头和角度停车,继续喷洗车后面。他边玩他感叹:东营还有这么好玩的地方!不过现实很快出来打脸,后面还没洗完,前面的焕然一新就变样了:水还没完全干,车玻璃上就开始析出一片片的白渍。东营的水盐碱性大,我俩把这茬给忘了。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除了眼前的丰盈清秀,还有风格迥异的另一面:大片的盐碱滩,几乎寸草不生,除了一种叫碱蓬草的会变色的植物,到了秋天能把整个海滩染红。
水渍是小事,老公第二天早上去趟洗车店就给解决了。不过对儿子而言,这样的经历是难得的。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漫无目的地转悠,与这么美、这么自然,又这么空旷、几乎荒无人影的地方不期而遇,天地间,一车,一家人,不论时间,任性戏水,这样美好的情景可以定格成记忆中的一副画。
儿子对东营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说这个城市很有特色,跟其他城市不一样。也就是有辨识度吧,尽管他还不清楚其实这座海滨石油城最有辨识度的应该是芦苇荡或盐碱滩+油井架的组合。
除了学校周围的北二路和济南路的某些建筑和地名还能找到点熟悉的痕迹,东营对于老公我俩来说也几乎是陌生的城市了。这次我们打着怀旧的旗号来,其实更多的是重新认识了她,然后又凭着那份天然的亲近感重新爱上了她。只因有过曾经,有随便找个由头都能说起来一个故事的内容作支撑,就注定了她的独特,永远都不会湮没在众多走过路过的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