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谁胜谁败?谁生谁死?毫无悬念——这便是改编/取材经典故事需要解决的难点。
编导李仁港,首先克服了这个困难——全片叙述,以军师张良(张涵予饰演)视点口述回忆——大闪回结构——定位:传奇性远大于历史性——以鸿门宴会厅无字碑之谜,提出全片大悬念,再由张良娓娓道来,揭开历史/传奇的面纱。
影片最后段落,张良回身(逆光)凝视摄像机——李仁港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这是“复仇”为核心主题的楚汉野史。
《鸿门宴》本文决定了影片另一个颠覆不破的主题:政治争霸。
当“争霸”披上几场冷兵器时代攻城略地的场面,构成了政治需要下的“战争”——那段历史的主角。
几场战争中,武将的捉对儿打斗,亦能满足武侠/武打迷的需求。
对“复仇”的处理,其重点并未放在刘邦、项羽的个人恩怨上,而是比较巧妙的处理成,项羽谋士范增与刘邦谋士张良的“阴谋”之角逐。强化了人物心理、智力的对抗,且将其外化到“鸿门宴”里,以“围棋”定生死、定乾坤的情境中——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传奇性和人物的神话性——演义出新又能自圆其说。
一般意义上,我们都将情感最为丰富,矛盾最集中的那个角色,认定为故事的主角。那么以往相关楚汉相争、刘项争霸题材的小说、戏剧、戏曲的绝对主角是项羽——“巨鹿之战”横扫暴秦气盖世,让人啧叹其神勇;“鸿门宴”上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让人又气又恨;“自刎乌江”别虞姬,让人惋惜同情。反之,刘邦则以“厚黑世故”小人得势,反衬项羽——浪漫悲情英雄的典型形象。
李仁港则对上述的“传统”进行了颠覆性改动。刘邦(黎明饰演),成为影片的主角——他从重情重义、宅心仁厚、开张圣听,到狐疑手足,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最后落得坐拥天下的孤家寡人,惶恐悔恨,终老。而,这些变化,直指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项羽(冯绍峰饰演)性格变化不大,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也许,太多篇幅刻画叙述/亲历者张良和故事主角刘邦,影响了项羽和虞姬的情感纠葛的展开。使得垓下之战,霸王别姬段落,效果不甚理想。
从《见龙卸甲》到《锦衣卫》再到《鸿门宴》,编剧/导演李仁港一直努力在历史与武侠间寻找缝合切换的可能,在历史表述与野史演义之间闪转腾挪,力图构建李仁港式的光影传奇——这种挑战传统,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有着同样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