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东风雨》之前,我不认识柳云龙,也没有看过他执导电视剧,哪怕是一帧也没看过。对柳云龙而言,我必须承认,我OUT。
“看一部烂片后必须看一部好片,洗洗眼睛”王朔如是说,我同意他的说法,《东风雨》后我看了萨米娜·马克马巴菲导演的三部长片和一部玛雅黛伦短片集,可见《东风雨》的威力之大。
我的眼睛跟随着黄岳泰的摄影机在易振洲设计的景物中串游,直到那位女地下党员跃身从钟楼顶跳下自杀——男女主人公赛狗场亮相、两位同事被害,全片大悬念设置完成(如何传递日本偷袭珍珠港情报),同时为主人公设置最大障碍完成(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开篇气势十足,我心中暗喜——柳云龙处理大场面戏(赛狗场)比高群书在《风声》开篇处理双十节场面戏,要老道一些——起码人物在场面之中,当然这也是最低限的要求了,不然大场面戏不就成了应该剪掉的废戏吗?
20分钟左右,我开了小差,那种虚假的间离让我难以入戏:人物话剧腔故作伪文艺势且拖沓的台词,台词大量的:为什么?我知道….
去解释设置好的悬念、推进预设的剧情,渐渐的发现了《东风雨》最大的价值:是改编成催眠广播剧绝好的坯子——也算是衍生品吧,可以用来补贴惨淡的票房。
接下来,我拿出我最大的忍耐度,经受了柳云龙等演员假的不能再假的装演,自以为的多线索交叠叙事和完全没有必要的冲突设置。天哪,这片子得亏多少钱呀?真为投资方抱冤。
据说编剧杨健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如果是的话,他们的参考书中应该有谭霈生老师的《论戏剧性》。书中提到的冲突、戏剧性、场面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指导创作的方法。《东风雨》竟然无一处不错误——就剧作方面,《东风雨》是个绝好的失败案例,可供分析。《拉片子》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编剧方面的书,推荐给了很多朋友,还送了一本给芦苇(《活着》、《霸王别姬》等编剧),他告诉我:杨健懂戏。《拉片子》的作者叫杨健与《东风雨》编剧同名,可在剧作认识上,俩“杨建”的水平,高下立见。
摆酷装美的人物,从一幅幅活动的风景画中出入,黄岳泰、易振洲的才华就这么被编剧导演给浪费了,这么一个好的谍战题材被浪费了,浪费了逼真的三维特效,真可惜呀。
回想柳云龙的几处场面戏:开篇的赛狗场、中段的汽车追逐枪战,都是废戏,都是为了场面而场面,不是必要性场面(从戏剧性上论)。仅仅是为了营造视觉奇观,就算改在室内也不影响剧情——这样的愚蠢的做法,特吕弗在1968年已经批评过的“…宏大的布景可以与头牌明星一争影片主角的位置,制片人为这些布景花了大价钱,于是它们必须被拍的引人注目..”(引自:《刘别谦是个王子》)当然,同类的事情,不断的出现在中国大片中,已是常态。不然王朔怎么会指出:都是一群搞装修的。不装修,哪儿去贪污钱呢,也只能这样理解了。
有报道柳云龙说:我赔的起。要说从金钱层面上,我绝对相信这位出演一集电视剧20万以上片酬演员的话。但要是从电影导演能力的信誉度上,我相信柳云龙赔不起,《东风雨》证明的不仅仅是剧作的孱弱,也证明了导演的低能,最为导演能赢得投资人和观众的信任靠的是能力、是美誉度、是潜力,很难想到是你的经济条件吧。
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有位富人,告诉投资人:我要拍电影,你们给我投。如果赔了,我自己掏。
投资人会不会因为这位要做导演的人有承受亏损能力就投资了呢?一定不会吧。
“看不懂再看一遍”柳云龙如是说,照我说,听整理后的广播版即可。如果没有《东风雨》的广播剧,随便上上网、聊聊天、哪怕是尿尿和泥,都行。不然就要像我一样,去找好几部电影洗眼睛。从另一个方面,我还是要感谢《东风雨》,因为它敦促我多看几部好电影。
如果非要把《东风雨》归类的话,我归它为驴粪蛋类,徒有表面之光鲜,实则糟粕。
原来网络上所说的对《东风雨》所谓两级化争议的论调,无非是商业炒作罢了。票房越差,越要宣传炒作,越炒作,投入的炒作费越高——看来烂片的营销策略不外乎如此,但别忘了,绝大多数的烂片即便再炒也有连宣发费都挣不回的风险,商业和宣传策略上《东风雨》、《刺陵》、《孔子》是一个路子,也只能是一个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