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
(2009-11-06 14:49:30)
标签:
电影文化 |
降温那天,受法盟克洛德的邀请,参加“新人电影节”(大概记得是这个名字)在北大。
影片放映前,吃了近半年来最难吃的一顿晚餐。
资料馆的樊雪崧小弟也有同感。
好在放映的特吕弗处女座《四百下》给了我们太多的话题。
花钱买票看这些电影值得,当下的华语片在有人请客的情况下选择性观看已经是我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宽容了。
下雪的前一天,受传媒大学老师青青姑娘的邀请,参加了“手机电影汇”观摩了贾樟柯、王小帅、小江等指导的3分钟手机电影。
基本上界定手机电影,很难。
基本上评选手机电影,第一条就是:评委要在手机上看。
前天与影评人们搓饭。
基本上缺了周黎明。
娱堕委(娱乐堕落委员会)是否要恢复活动?!
如果
子航写书不忙,谭飞主持节目不忙,司马观察社会不忙,魏君子策划专题不忙,杨劲松出差不忙,李星文社评不忙,顾小白写本儿不忙...
基本上挺难。
赵薇开微博另有红酒送。结果魏君子丢了笔记本——我愿意作证,是丢在出租车上而且他又没要票。
这样的话,还用陪不?
香港电影资料馆忙着纪念新浪潮50年,好片不断——北京的铁杆影迷打着飞机、火车去看戈达尔。
为啥尼?维尔托夫时期的几部,买不到盗版碟!
盗版们,查漏补缺尽快出齐呀~~
中国电影资料忙着装修大映。
大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经过新浪潮的土地了,所以纪念就让别人忙这放片吧!
世博会开幕影片8分钟,要求之一:不要台词。
理由听起来特有道理:要全世界的人都看懂!
我说前提是全世界的都能看到!
少量台词可以。
我说:妈妈!
都听得懂吧!
剧本里没有妈妈的角色。
妈妈!
《白鹿原》改成电影多长合适?
上下部4小时,单部2.2小时。
我说:电视剧吧!50集。
《黄河东流去》怎么就不能改电影了?
我说:和《白鹿原》一样。
干嘛非推荐我看深作欣二的电影?
就因为我推荐了《日美欧比较电影史》?!
今年润五月,雪还来的这么早——民间定有冤情!
《电影语言的语法》、《世界电影理论文选》、《电影剧作基础》真的断货了!
我推荐,哈哈。
《石榴的颜色》绝对没看懂,能成为记忆较深和推荐的理由吗?
四年前看过一部关于书写钱学森先生的电视剧梗概,看懂了。
短信获知钱老仙逝的消息,想了想,梗概的内容印象不深了。
这一定不能成为推荐的理由吧。
艺术片里最没艺术——戈达尔曾说,我断章取义的引来。
推荐给MFA的同学们。
单独为我放映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写《霸王别姬》时,在电影资料馆放映的《末代皇帝》,陈凯歌只看了20分钟就出去了,另一部是写《红樱桃》时,在莫斯科调放的《安德烈·鲁布廖夫》。
最好的中国历史剧竟然是意大利人拍的,塔尔科夫等苏联影人对得起俄国的历史。
《悲情城市》是史诗,《霸王别姬》勉强算一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