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大年刚过,接到上海朋友的电话,谈了件让正常人都会添堵的事儿——上海的一些繁华商业街,逐渐清理“国有品牌店”,将租赁门市的条件调整成只接受“正宗洋货”。
这个事情,若倒退58年或更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提醒国人,只是殖民地,是耻辱,是旧上海。但这一幕,竟然发生在当下,令人发指。
上海“十一五”,定位国际化,升级、改造商业街,是商业发展的需要,是进步的标致,无可厚非。将商业街升演绎成“以品牌出身定去留”,本土品牌因“血统不好”而惨遭清理。将一个个本土品牌“请”出去,而让位于“洋货”,无异于开倒车。不要说我,相信国人都不会答应!
中央政府,多次强调鼓励发展“自主品牌”。而“清理国货”的行径明显是与中央精神相违背。排挤、歧视本土品牌,不能将理由主要归结为消费者盲目崇洋的作祟心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应该在公平市场竞争与监管机制下,才能成为有形。像上海这些商业街,随随便便就以“本土品牌血统不好”为由,提高准入门槛,甚至拒绝进入,连“自主品牌”与“洋货”公平竞争、竞价的机会都不给。刻意将本土品牌排除在外,剥夺它们的参与权,这样打造出来的商业街区,岂不成了“外国商业一条街”。恶劣的环境,是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形象嘛?
相信,2010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的大上海”而非“杂烩的四不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