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另一面
李景端
(载《光明日报》2014年3月14日)
香港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可是当我第九次到香港,却经历了一趟不一样的香港之行。去年岁末,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请我去参加颁奖典礼及文学讲座。考虑香港市区景点我差不多都去过了,趁着有一天的空闲,我决定报名,乘游艇去游览香港地质公园。
不巧那天下着雨。从西贡码头上了游艇后,才发现这趟游客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导游笑称,这一趟租船费要八千元,算是你们二位“包船”了。香港导游并不因人少,找借口停开游艇。这样重诚信,值得称赞。
这是我首次乘游艇出海。那天风浪挺大,游艇颠簸蛮厉害,没多久老伴就有点晕船不敢动弹,我也不敢上船顶,只好在舱内观看。听导游说,香港周围有二百多个岛屿,香港地质公园2008年才开发公众游览。因为地理环境独特,2011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准为笫14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西贡这个区域,包括桥嘴洲、粮船湾、瓮缸群岛、果洲群岛四个景点,各有形状奇异的火山岩、流纹岩、凝灰岩、断崖和长岩巨砾等,是罕见的地质现象。我真没想到,弹丸之地的香港,原来还有这样的宝地。
游艇航行约半小时,就进入香港离岛海湾。从左弦望去,靠山海边上可见许多条状石柱,稀疏不一地排列着,顿时我想起了云南的石林。问过导游,方知这是海上“岩林”。原来早年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岩柱,大部分淹没在海下,但有部分露出海面,形成了这里的海上“岩林”。
游艇开近时,更见岩柱各式各样,有圆有扁,有似蘑菇,有似吊钟,但以六角形居多,所以被称“六方柱石群”。
游艇航至又一海湾,山峦上朦胧出现了不明规则的图案,仿佛是远处的山岩壁画。导游说,这就是有名的岩柱壁画,本是山岩风化侵蚀的裂纹,但却成了天工造物的一幅杰作。不可思议的是,有处岩石,被风蚀修削得真像一个菠萝包,以至这个“菠萝包岩”,竟成了如今游客必看的一处著名景点。
此行不仅饱了眼福,还了解到不少有关香港诲湾的故事。当游艇又进入一个海湾时,导游指着左前方一排山峦说,这里以前是英军练兵靶场,中国人是不许来的。后来为了克服香港缺乏淡水的困难,在山峦之间筑起水坝,建成了万宜水库。近几年水坝周围修好了路,使水库也成了市民游玩的新去处。眼前所见的这个水坝,跟我曾见过那雄伟的长江三峡水坝,当然没法比,不过,常年蜗居在市区狭窄空间的香港市民,能到这样一个开阔海湾水库放眼远眺,无疑会很惬意的。
此时雨小了,渐渐看清水坝临海处,有很大一块海滩,上面好像还留有一些残物碎料。我好奇地问导游:“这种地方还有人住过?”他答:“是的。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从越南来的难民,连续乘船要强进香港,被港英政府拒绝,双方僵持很久。后来联合国出面协调,出于人道主义,允许这些难民下船暂住。为防止他们涌进市区,就把他们安置住在这块海滩上。”“后来怎么走的?”“大部分遣送到别的国家去,只有千把人准许留在香港。”这段历史我听说过,但这次亲历故事的现场,不禁引发诸多浮想与感慨。
鉴于风浪太大,尽管是我“包船”,我还是放弃再前行,决定提前返航。途中看到几处小岛上架有帐篷,得知那是海钓爱好者出海钓鱼。他们通常是上午雇船过来上岛钓点,傍晚再来船接他们回去。此时是冬季,海钓人较少,到了夏秋,这一带,游艇兜风和海钓寻乐,又成了香港海湾的一景。
回到西贡,见码头岸边密聚一排小船,船上摆满各色海鲜,船主不停地问岸上游客兜售。雇客选中并谈好价钱后,船主就会用一个特制的网袋,举渔到岸,双方交货交钱一次完成。我问导游,这些海鲜,渔民自捕船卖,肯定新鲜便宜,为什么买的人不多?他笑答:“那里有不少是假渔民,为了骗外地游客,卖的价常比市面还更贵。”原来如此!
这半天的“专艇”游海,虽然只是“雨里观花”匆匆一瞥,但却使我看到了香港少为人知的另一面。她有摩天大楼,也有罕见岩柱;有现代文明,也有万年古迹;有无情竞争,也有人道亲情;有快节奏的生活,也有逸致闲情。也许正是展现香港多元社会的一种魅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