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体育元老马约翰的健身观
李景端
重访厦门鼓浪屿,那里的日光岩、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等景致处处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我注意并浮想联翩的,却是竖立在岛上人民体育场门前的马约翰半身塑像。凝视着老人慈祥的笑容,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清华园。
清华校友及体育教育界人士,恐怕没有不知道马约翰的。他,1882年生于厦门鼓浪屿,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两度留美,1914年起直到1966年去世,一直在清华大学教授体育。他还担任过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是我国体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清华向来有重视体育课的传统,这无疑与马约翰长期坚持“健身与励志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分不开。
我认识马约翰,是在我考入清华经济系的1951年。那时,下午4点至5点,图书馆、教室全关闭,逼着同学去运动。一到操场,准会看到一位身穿白色衣裤、系着黑领结的白发老者,忙碌地在向学生做指导或示范。别人告诉我,他就是闻名清华园的马约翰。后来有件事,促使我同他来了个面对面的接触。
那时北京高校开展“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其中有一项指标,要求跑完三千米才算及格。我当时发现有“窦性心博过速”征候,怕跑不了这么远,于是上门找马约翰申请免测。原以为他会详细问我的身体状况,哪知他向我大讲体育锻炼与意志锻炼的关系。他说,跑不跑三千米,锻炼的不仅是体力,更是你的意志;我教你们体育,不仅为了健身,更是磨炼你们刻苦、忍耐、敢拼的毅力。接着他向我讲了以往清华有个规定,体育不及格的不能出国。还举了吴宓为例,说当年吴宓就因为跳远不及格,被扣下一年补考过关后才出国。任凭我怎么“磨菇”,他就是不松口。我知道没门了,但又不死心,就来个迂回,提出可否以游泳二百米来代替,不知他出于什么考虑,居然同意了。
后来上体育课时,马约翰又向我们强调了他倡导的体育运动目的,大意是:(1)健壮身体;(2)培养高尚品德;(3)磨炼奋斗到底的意志;(4)发扬互助友爱精神;(5)永葆清华传统。当时对他讲的这些并没在意,后来对他体育育人的事迹听得多了,才对他那套“健身励志”的体育观,逐渐有所领悟和敬仰。我想到,正是得益于马约翰的训导,进清华时游泳不及格的梁实秋,到毕业时已成为游泳健儿了。钱伟长曾跑出13秒4的成绩,获得当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季军。梁思成不仅善于踢足球,还是爬杆高手。这些清华学子,后来在学术和事业上的成就,无疑也受惠于马约翰“健身励志”体育观的熏陶。在造就一代代清华优秀学子的树人伟业中,马约翰教授功不可没。
五十多年后我才明白,当年马约翰何以会“开恩”,同意我以游泳代替长跑,大概这多少也达到了他要求“励志”这个用意。假如历史能够重演,那我绝不会向他求情,一定会拼着命去完成长跑的指标。因为他的“健身励志”观,磨炼身心,催人上进,是值得后人认真传承的好传统。
(载上海《文汇报》2004年)
加载中,请稍候......